1.2万块钱能否买一套中档的发烧级国外品牌的HIFI音箱

2.发烧友DIY音响的高频张力不够是什么原因?

发烧音响diy站_发烧音响如何配置

不论是主观调音还是客观调音,都要调音。这听上去像一句废话,但却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前提。调音调的是音箱耳机,音箱耳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调音需要听音技能,也就是练耳朵。客观调音需要熟悉测试方法以及心理声学相关知识。但不论哪种调音方法,都必须要用评价反馈的结果调试音箱耳机本身。所以不论以何种方式调音

,都要了解音箱和耳机本身的物理特性。

经常有一种说法是,“耳朵收货”,这对于选购来说或许是成立的,但对于做一款音箱耳机以及调音来说,一定是不够的。从最基本的事实和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被调的东西,音箱耳机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想要做音箱和调音箱,就必须还要了解音箱的基本原理和客观属性。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叫作试错。就是做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样品,逐一对比。这种方法可以连客观测试都不用,只靠耳朵一个一个听,不断修改并且选出其中声音较好的作为最优解。但问题在于如果完全靠试错的方法,效率极低而且成本高,因为基本不可能只做一两个样品碰巧就效果就特别好,即便是厂家研发产品的时候也不可能完全靠试错去做。更何况个人DIY玩家基本不可能花那么多钱和时间精力。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那些发烧友口中所谓的“金耳朵调音”是纯粹的意*。我本人之前就是专门做主观调音的,我也比很多声学专业的人更了解这一过程。按照某些“发烧友”的“耳朵调音”说法,如果只靠耳朵而且直接只做一两个样品DIY,那基本上就是像开光一样听一下就声音就自动变好了。这就是魔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发烧友也没有基本的听音能力。“发烧圈”和产品广告中经常提及的“调音”,通常与真正的调音没什么关系,更多时候只是纯粹的市场营销故事。

先用计算和仿真等手段做出初始原型样品,再通过实际客观测试调整至一定的水平。最后用主观评价试错的方式找到最优解。其实很多工程领域都是用此类方法。

如果没有仿真计算,基本上就是靠意*或者随机拼凑一些零件。声音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所以音箱DIY是有门槛的,门槛就是一些必备的工科和高等数学知识。但是听上去总是感觉确实有些劝退。

2万块钱能否买一套中档的发烧级国外品牌的HIFI音箱

关氏发烧级电子管扩音机为什么? 在相当时间,相当程度上,我对 CD 时代前级的真正价值,尤其是胆机系统中前级的价值,是有一定保留的。 前级――要,还是不要,这是个问题;如果在 CD 时代,如果仅仅为了控制音量。 其实,在华人音响发烧圈里, 80 年代末,就开始有香港,台湾的发烧小品牌搞精品级的线路放大前级,主动元件有用晶体的,有用 IC 模块的,也有用电子管的。在价格为欧美类似产品的小半而用料豪华过之的情况下,起起落洛,绵延不绝,亦有其市场。 到了90 年代,大陆发烧音响兴起,国人搞的许多新品牌,也往往从前级,尤其是电子管前级入手来打入市场。一时间,前级产品,尤其是“一装就响”的胆前级在市场上成为热点;从 1000 元到 15000 元的巨大范围中,都有国产前级的身影。 而靠广告,文章宣传,“靓料等于靓声”的心理定式,遂成为国人胆前级市场的基本认识。象国人在许多方面的成就一样,一段初步摹仿时期,进步很快。 但真正经住考验,流传后世的东西呢?退一步,真正发自作者内心,真实不虚的东西呢? 正是因为对欧美经典性的 HI-END 前级产品比较了解,反而使关氏对“如此这般”的国内前级市场持谨慎的态度。 众所周知,和 LP 时代的 RIAA 均衡前级的不可或缺相反, CD 时代,标准输出已经是平直的高电平,其电平从理论上已经足够直接推动功率放大器。而实践上,许多 CD 机的可控输出,和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加衰减器的办法,都可以方便地起到控制音量的作用。甚至一些“胆 CD ”机,其输出级已经是个内装的胆前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系统中复又加前级,目的何在?前级果然能改善声音么?它到底如何改善声音? 关氏的理念让我们坚持长期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谨客观的研讨,认真体味那些经典名器的成就和设计概念,而不是贸然因应市场,人云亦云地推出产品化前级。 如果声音的最高境界是纯净无染,那么用前级,岂不如不用前级而搞无源衰减? 如果说前级有权利也有必要对声音施加自己的影响,那么到底要加上什么样的影响? 尤其是关氏在研究过精品级的无源衰减器之后,更对这些问题感到一种逻辑的困惑。 没有答案,还是有无数答案........ 提高到音响哲学高度,在这个问题上,相比之下,功放的问题更多是个能力(驱动喇叭,表现力)的问题,而前级的问题更多是个审美情趣,格调的问题,也就是:设计者要给用户一种什么味道的声音? 这从根本上来说,前级所遇到的问题有点象线材,达到一定基本水准之上,便是设计者自身审美情趣的反映了。 可以说,这里边有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设计者自身的对声音的概念;二:设计者用各种手段把这种概念表达出来,而到底能表达出几分。 然而,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出发点,如果连第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那么怎么指望靠误打误撞,就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在听过相当多的欧美品牌前级后,有一种感受,就是确实是有一种境界,有一类杰出的,可以说是“有灵魂的”前级,它们各自有相当不同的声音走向,我们明确感到这些前级在给我们以不同的声音审美概念。但也有更多的前级,甚至包括一些名牌,贵价东西,声音是“不知所云”的,尽管其中不少东西在制作工艺,成本用料上十分夸张。 同样的现象在国内的前级上就问题更大。由于国内业者在音响哲学上的普遍忽视,那种设计“有灵魂的”――表达设计者声音哲学的前级这种层次,根本就不被行业理解。于是前级设计上流行的卖用料,是疯狂用料的极品**概念,后来又辅之复杂考究的机箱工艺,结果在许多资深发烧友看,国人的前级,厂机和**的区别,往往也就是有没有好机箱罢了!这条路说难,主要难在工艺和成本上,而在设计观念的酝酿上相形倒并不难。早在十年八年前,北京的“大胡子”于健兵先生的分体极品前级,就已经一步到位,把诸如精密电阻排衰减器,极品耦合电容,全电子管稳压,豪华的铝合金大机箱这些手段用出来,达到一种里程碑水准;即使现在看,也很难在这条路上再有更高作为。果然,客观看,此后十年,国人前级也只是在“球管”,油浸电容,扼流圈滤波等等物料上打转,而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容易在 DIY 市场上买到,那么,高档国产胆前级,难道就是高档机箱+极品**内容的代称?国人搞前级,就没有一点品牌主张,个人设计观念的价值? 在我们自己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搞前级之难,最重要的也是在“声音概念”的立意,和如何捕捉声音概念成型的瞬间,加以定型。 以我自己出身的绘画,摄影实践来看,这些问题反而比较容易理解。艺术的创造其实是选择,是通过选择来表现。没有绝对的“真实,客观”,一个作品之所以是个作品,而不是一堆颜料,一张胶片,重要的是艺术家的眼睛,大脑,手;然后才是画笔或者相机。 如果大家明白这些,就能明白为什么搞出一个有长久价值的前级,十分之难。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研究过程,又是一个十分“要感觉”的创作过程。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有价值的前级,绝不仅仅是贵价零件的组合。 人的感觉,人的创意,乃是其中根本的价值。 就象药店老板未必是名医,相机店老板未必是摄影家,颜料店老板更不必是画家一样。所谓设计者,是选择者,表现者,信念的坚持者。 这,有什么不好理解么? “确定声音概念”之踌躇,前年我曾经在网上和朋友们讨论过,并为了容易理解,将“声音概念”简化表达为倾向单端 A 类直热管( 300B , 2A3 )功放风格的“清润,自然”,和支持推挽功放风格的“浩瀚,雄浑”两种倾向。在我们自己的长期实验中,作为参考的美国前级如 CAT 的 SL-1 , ARC 的 SP-11 ,尽管前者声音刚劲倜傥,后者声音宏大而精准,但都属于有利于推挽功放的风格。至于经典的 MARANTZ 7 ,我们有条件把原装古董机拿来研究,感觉它的声音是一种相对柔性的,明艳却感性的声音,强调中音,两头都有些朦胧,配我们的 A 类直热管机器也不很合适。 鉴于同时开发的用 6N16B 微型电子管的 K16 前级,其动态雄劲,配我们的 K6 , K2A3 这类推挽功放已经不错,所以我们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将之作为自己的低档产品定型生产。然而,我们为匹配自己的旗舰功放 2A3 。 4 和 3004 ,必须另辟蹊径,开发出既不影响它们的通透气质,又能与之相得益彰的精品级前级。 经过多次失败,尝试过各种方案,最后,我们从同样以单端直热管功放成名的 AUDIO NOTE 的前级获得启发,同时参考 JADIS 的思路,发现恰当选择电子管和线路,仔细调校工作点,从低内阻,大电流,低增益的思路出发,可以获得我们对于声音的要求,即实现“清润,自然”的感觉,不给这些清雅的小功率机带来负面影响,又恰到好处地增加中音的质感,低频的控制力。 K182 的雏形于此诞生,这是前年秋天的事。 此后,经过小范围试制,试用,发现它的全面性超过我们的期望,它不但满足了我们匹配自己单端直热管机的需要,即使匹配推挽机,匹配晶体机也同样出色,其“清润,自然”的气质,统御各种系统,都能实现“建立自己的声音品味”的作用,我们感到,终于有了一部可以无愧于人,可以和心目中那些欧美名器,那些“有灵魂的前级”相抗衡的东西了。 从那时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进行最终的定型,选择可行的机箱结构,解决各种噪音,稳定性问题,由实验机的分体结构,到一体结构,又到现在的上下穿插分体结构,终于一步步成熟起来。 此间,很多发烧友也参与试听,提供了在各种价位,风格不同的各种匹配下之实战经验,这种令人珍视的机会,对我们帮助很大。 06年以来,我们又在亚克力机箱结构工艺上取得进展,并应用在 K182 前级上,正式定型为 K182SE ,并在香港胆机展上首次亮相。 现在K182SE 终于可以完成,作为关氏的主力前级,提供给大家。我们并不认为 K182SE 会适合所有的系统配搭,适合所有发烧友的口味,我们也不想简单的用“靓声”来形容 K182SE 。根据上面所述, K182SE 首先注重的是声音的连贯流畅和自然,不让人有加入前级之后“努力听 HIFI ”之感。中低频弦乐质感,中高频自然的空间感都是关氏传统的声音特色,而且用户配搭经验证明, K182SE 还有改善一些中低价格大力晶体后级的音场和韵味之奇效。其实在某种意义上, K182SE 还只是关氏探索 HI END 前级的一个开端,它另外的意义,说明了我们尝试的道路,可以摆脱以往国人前级沿袭之旧巢臼。

发烧友DIY音响的高频张力不够是什么原因?

当然哦`够了`你看看SONY的``首先您的预算还是不错的,主要用途是听音乐,唱歌用的话,我可以简单的给您介绍一下,选择音响要以音质为主,其产品是否有绝佳的音色,超乎想像的还原程度,绝佳音准效果,才是音响的最佳选择。除了音质音色之外,还有平衡、密度、速度、分析力等等。选择音响还应该根据听音室面积的大小,小空间不要选太大音箱,大空间也不要选较小的音箱,尽量避免经济上的浪费和性能上的欠缺。 配音响器材首先要考虑的是音箱,主要是对音色的取向。音箱是设备的终端,如同人的嗓子一样,无论身体多么棒,嗓子不好就会差之千里。而且它又是整个音响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它在电能转换为声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失真,别的器材失真度都在万分之几至几十万分之几,惟独它的失真度在百分之几,小于百分之一的产品几乎是凤毛麟角。它看似简单却又是最复杂的。 除了这些,在选择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音响的外观与居室环境的整体搭配。配置家庭应根据家庭成员统一爱好、(看**、赏音乐、唱歌)房间面积、经济状况进行合理配置。比如选择的时候可以相互比较一下,例如惠威和丹拿这两款可以先说一下,好多朋友都告诉我,惠威实际使用时比较难推,功放投资较大,推不好不耐听;丹拿大音圈的设计、制造难度更高,成本也更高,所以价格还是很贵的, 如果不是发烧友的话,不建议选择,给您说一下BT-audio红号DG家庭,

红号DG属于美国声,音场系。用360度全域号角扬声器技术,由五只号角扬声器组成的360度全域球体音场,把音场的宽度和深度提到最大,整体音效出众,高音通透,产生的真实临场感会令人措手不及,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全封闭的球体当中,体验从未有过的超震撼音场感和精准的定位感。

设计师在红号DG中让中式美更加凸显稳重与分量,诠释了中国古代皇族的大气,运用了中国情结,用艳丽的中国红来突出中华民族的风韵情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高频的张力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般指高频是说高频的延伸和能量不够,听感就会显得偏暗,你说的张力应该就是高频的能量不够,这个原因还是和高音单元有关系,换一个好一些高频单元应该会好很多,但是要调分频器音质才能平衡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