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砸冰箱的案例分析_海尔砸冰箱案例分析
1.企业口碑营销有哪些途径?
2.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3.求一份营销案例分析
4.《首席执行官》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写一篇 1500字观后感
5.海尔励志创业史
6.珍惜名誉的事例
7.如何制定企业文化手册
8.张瑞敏的创业历程
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简称鲁商集团)是1992年底由山东省商业厅整建制转体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鲁商集团已经成长为一个以零售为主业,以制药和房地产为重点产业,涉足的领域有:
1、零售业: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银座家居有限公司、山东银座汽车有限公司、山东统一银座商业有限公司。
2、制药业: 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
3、房地产业:鲁商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4、酒店业: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银座佳驿连锁酒店。
5、教育业: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万杰医学院、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集团)。
6、传媒业:山东商报社、山东新闻网。
7、其他产业:山东永兴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牧工商总公司、山东一卡通科技有限公司、易通支付有限公司、山东省物资集团总公司。
未来,鲁商集团将抢抓机遇,多业态协同发展,形成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格局,力争在2020年实现销售额超过1100亿元,利税过100亿元,跨入中国企业百强行列。
以“银座”为品牌的现代零售业是鲁商集团主业,主要经营高档百货、购物广场、便民连锁店三种业态。自1996年开业以来,品牌效应、社会声誉、信用度和整体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现已在全省13个地级市拥有44家万平米以上大型门店、80多家便民连锁超市,营业面积近60多万平米,2006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为省内同行业之首,位居全国前20强。
精耕齐鲁,布道天下。银座零售业正以规模扩张为主线,多业态并举,立体式开发,2007年将经营网络拓展到周边省市,2008年前进入北京等商业制高点,2010年前争取进入全国前10名,向全国零售商业的强势品牌迈进。 09年跻身世界五百强品牌
2009年世界500强品牌名单近日于日本东京发布,山东省的山东钢铁集团、海尔集团、魏桥创业集团。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3月26日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人民币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省属规模最大企业。山钢集团由山东省国资委以其所拥有的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单位)国有产权划转成立,并于2008年3月17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100亿元,生产能力将达3160万吨,总资产850亿元,净资产266亿元,其中国有权益177亿元,其他少数股东权益是89亿元。
按照重组方案,两个股份公司分别属于两个集团,法人主体地位不变;其次,山东钢铁集团将围绕着两大集团的核心优质资产进行调整,实行主辅分离的改革,由山东钢铁集团直接控股两家股份公司。
公司拥有从原料、烧结、球团、炼铁、炼钢到轧钢完整的生产工艺系统,具有独立面向市场的产、供、销系统,主要从事钢铁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碳素结构热轧中厚板、A、B级船用板、高强度09MnNb耐用海水腐蚀船用板、AH32、AH36高强度船用板、09CuPTiRE耐侯性钢板、H型钢材、锅炉板、压力容器板、花纹板、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圆钢等。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
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冰箱”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
1986年,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义先生从北京专程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考察。工厂紧张有序的工作状况使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轻的厂长张瑞敏。
由于产品质量过关,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988年12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1989年6月,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在这场风波中,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仍然被抢购。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截止到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25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2008 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海尔集团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商学院、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WEIQIAO TEXTTLE COMPANY LIMITED)位于鲁北平原南端,紧靠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占地1000公顷,现有总资产135亿元,银行信用等级AAA,海关信用等级AA,纳税信用等级A,是一个集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热电、铝业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技术装备居国内一流,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6年居全国棉纺织行业首位。魏桥创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纺织能力最大的棉纺织企业,是中国企业500强和山东省26户特大型企业之一。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利润5亿元、自营出口创汇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36%、36%和73%,其中,销售收入、利税和自营出口创汇均位居全国棉纺织企业第1名。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4.3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利税15.1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8.56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自营出口创汇4.39亿美元,同比增长66%。2004年1-8月实现销售收入1296459万元,同比增长158.09%;实现利税145375万元,同比增长67.36%;实现利润86151万元,同比增长59.59%;完成自营出口创汇347万美元,同比增长39.42%。
魏桥创业集团下辖魏桥纺织、魏桥热电、魏桥铝业三家子公司,形成了“以棉纺织为基础,以‘纺织-染整-服装’和‘热电-金属冶炼-金属压延加工’为两翼”的产业格局。魏桥纺织是魏桥创业最大的控股子公司,2003年9月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码:2698)。主要生产两纱两布,高支高密、弹力面料,牛仔布,化纤布等十大类2000多个品种,于2003年公司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棉纱线44万吨、坯布8.4亿米。“魏桥”牌产品以其档次高、质量好、规格全的优势,覆盖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魏桥热电是魏桥创业的自备电厂,现有装机容量42万千瓦,到2007年,将形成3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魏桥铝业是魏桥创业的新兴产业,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7月投产,到2007年,将形成年产25万吨铝锭、15万吨铝深加工的生产能力。
魏桥创业集团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办工业十佳企业、全国工业系统利润大户、全国工交财贸系统排头兵,1996-1998年被评为全国商办工业利税第1名,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2002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1998-2002年被评为全国自营出口先进生产企业,1998-2002年被评为全国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董事长张士平是全国劳动模范、第九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院特殊津贴。 力诺集团成立于1994年。受惠于国家的好政策,得益于合作伙伴的支持,感恩于全体力诺人的智慧,力诺集团秉承为国家图富强、为社会创财富、为企业谋增值、为员工谋发展的愿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成长为太阳能新能源领域的领头雁,跨入百亿元企业俱乐部行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住宅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等,体现了企业发展成果、所做贡献及影响力。为了更好地通过发展惠及员工,2010年力诺集团开始实施“四五规划”,提出了到2014年基本完成“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技术先导型企业的转变”的思路。为满足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集团又从业务专业化的角度组建了八个二级集团,即力诺光伏集团、力诺瑞特集团、新康集团、力诺光热集团、宏济堂集团、玻璃集团、力诺药业集团、上海集团。率先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及开放的视野,展现了企业一贯的创新与国际合作精神,太阳能研究院、光伏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院、宏济堂中药研究院、有机化工研究院、特种玻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不断孵化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发明,这是各项业务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中温集热管(器)、电池片转换效率、甲级料医药包装、TT阴极电泳漆等具有发明专利的技术,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及发展趋势,并借此承担国家多项“火炬”等重点项目。一流的技术装备,共享的数据,国际化的战略视野,客户为先的专业态度;相近的发展价值观,节能环保的理念,创新领先的思想,完善的职业体系,使得力诺集团成为JSJ、BA、SIEMENS、OSRAM、Honeywell、MEMC、IBM、Dow、Philips等世界500强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员工的成长及客户的增值。
彰显社会责任,常怀感恩之心。稳健、创新、国际化,开放、平等、全球化的用人观使员工专业的职业精神、国际化的视野。对国家的感恩,对社会的回馈,对责任的担当,同样体现在对员工的亲情中,这是企业赢得各界尊重、员工认可的关键所在。力诺集团愿与众多新能源企业一起,为我国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力诺集团与德国Paradigma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太阳能光热利用综合性企业,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生产企业之一。企业已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0、CCC强制认证、中国环境标志太阳能产品认证及金太阳认证,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用户满意产品”、“绿色之星”等荣誉。国内首家通过欧洲Solar Keymark认证、通过澳大利亚AS2712认证;通过台湾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的检定;集热器通过美国SRCC、德国TUV机构认证;通过韩国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等。公司拥有济南、濮阳、上海三个国内生产基地和古巴一个海外生产基地,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堪称亚洲之雄的合计8万平方米的专业太阳能生产车间,源自德国、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具备年产50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和200万平米太阳能集热器的生产能力。2009年,公司斥资千万引进与世界500强同步的SAP 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全过程精益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
力诺瑞特拥有合作方德国Paradigma公司世界领先的、三代以上的技术储备和国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专家;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队伍;拥有全球领先的多项太阳能综合应用技术;拥有行业内近百项技术专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行业内多项标准编制研究;拥有同步世界太阳能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全自动生产流水线、CPC—U型集热器生产线全部实现欧洲最高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于力诺瑞特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力诺瑞特“太阳能应用与建筑一体化项目”住宅产业贡献金奖,成为太阳能行业唯一一家通过“建筑产品/住宅部品康居认证”的企业,获得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太阳能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太阳能推广基地——“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山东省委党校也将力诺瑞特认定为济南市第二家教学基地。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太阳能应用推广企业,力诺瑞特通过全球领域的太阳能技术交流,国际高端技术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与世界领先的德国Paradigma公司合作,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合作,与德国胡赫公司合作,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霍尼韦尔集团合作,与古巴合作等。依靠国际交流合作,力诺瑞特太阳能成为印度最大的太阳能供应商,成为日本指定太阳能工程用集热器,成为韩国工程市场中市场份额最高的真空管集热器,成为唯一通过南非测试中国产品。力诺瑞特国际贸易拓展到全球6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力诺瑞特还借助力诺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建立全球最前沿的太阳能光热研发机构,研发世界第一的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山东建筑大学实现战略性合作,成立国内第一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验室;与济钢集团合作,实现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联合,推动太阳能行业快速发展;与浪潮集团强强联合,引领太阳能LED应用进入双核时代。
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力诺瑞特与国内设计院所进行了广泛直接的合作,与中国建筑标准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科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西安建大、浙大设计院及绿城设计院等建筑设计部门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尽阳光责任、创世界品牌”,力诺瑞特以“成为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太阳能产业领域的专家型制造商和世界太阳能知名品牌运营商”为战略目标,在中国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基地,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推广)多方面功能的,以品牌为纽带与中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技术、资本、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合作的综合性企业。
企业口碑营销有哪些途径?
海尔CEO张瑞敏的经典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海尔CEO张瑞敏的经典创业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全球著名企业家,创建了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受到国内外管理界的关注和赞誉。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评价张瑞敏为互联网时代CEO的代表。张瑞敏连续当选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在张瑞敏的创业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别值得创业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学习和借鉴。
经典故事一:砸冰箱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经典故事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1995年7月,青岛市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此时,在张瑞敏面前摆着一个艰巨任务:如何操作?如何发展?于是,张瑞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红星电器失败于何处?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员工问题?而他认为:“红星的失败,不是少技术,也不是少资金,更不是员工不好,关键是管理不到位,职工凝聚力差,缺乏将现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而海尔员工、干部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了海尔文化。因此,我们当前的紧迫工作就是将海尔文化输入到红星。只要思想认识一致了,统一了,一切都好办。文化是企业灵魂,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红星必然重生。”
海尔经受住了这个文化兼并成败的考验。在划归第二天,杨绵绵就率领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实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随后,张瑞敏又到红星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目标是2~3年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最终是国际名牌。
三个月之后,企业扭亏为盈,现在,海尔洗衣机已经成为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这一课,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却能够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是企业发展当之无愧的风向标。
经典故事三:在美国建厂
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经典故事四:砸仓库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但在中国市场,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2008年8月28日,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不是冰箱,而是仓库。
当张瑞敏及海尔决策层提出要取消DC库(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的时候,整个市场的人员都炸锅了。市场人员直接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市场形势那么差,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别说取消仓库了。要是取消仓库的话,销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户的反应也非常大。一位海尔的老客户、也是大客户给海尔反映:“你们要取消仓库,大方向我们认可,但你们这样做是违约的。”因为按照经销合同,客户是在当地的海尔仓库提货。现在没了仓库,给客户造成了交货不及时的麻烦。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做法是:卖不出去就停下来,停下来怎么办?停下来倒逼企业内部的体系。为了不让变革的成本影响到客户,海尔改变了自己的供应链流程,周下单、下周单,按单生产。虽然没有仓库了,但通过订单模式和流程的变革,海尔把货放在公路上,放在集装箱上,实现即需即供。
国庆节之后,金融危机明显波及到中国市场,市场零售大幅下滑,行业的库存大幅上升,而海尔的库存处理得恰到好处。
张瑞敏是有着长远目光、真知灼见的高手,他对行业动向的掌握敦促使他不得不顶住压力,砸掉仓库以应对随之即来的“金融危机”。他的这种决断力和勇气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并首次突破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增长。2015年1月27日,“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发布,海尔集团位居家电行业榜首。张瑞敏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中国名牌背后的经典创业故事
很多企业想对外“说”自己的品牌,往往不是无从说起,就是在“搭车营销”和“造车营销”越来越昂贵的费用面前却步。我们从本土品牌中找到几家,它们用故事作载体,收获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一、李宁:看到洋品牌的心理触动
几年前,李宁亮相媒体时,总伴随这样几句话:多年前,他是体育赛场的世界冠军;今天,他正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商场上驰骋,要做中国品牌的世界冠军(大意)。然后,镜头(或文字记述)会把你带进李宁的世界。
上个世纪80年代,体操运动员李宁拿到奥运会体操冠军时,未变得兴奋异常,因为他发现,很多中国运动员都穿着外国品牌的运动服装,这让他觉得中国人还远远未站到世界之巅。于是,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运动品牌的梦想,开始萌芽。
20年后,李宁以及以这个名字命名的运动服饰品牌,在中国与耐克、阿迪达斯同场竞技,并赢得不少市场和美誉。
李宁实业报国,故事情节系数:☆☆☆☆
历史深度:☆☆☆
耳熟能详度:☆☆
二、海尔:砸冰箱砸出来的美誉度
海尔白色家电已经成为中国名气最大品牌——这是通俗的说法。专业一点儿就是:品牌价值最高、年销售额度最大、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等等。在海尔的成长历程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时期,期间,海尔的原始故事经常见诸全国各大报端。
年创见的海尔冰箱厂因经营不善亏损数百万,新厂长张瑞敏临危受命,拉开了革故鼎新的序幕。正当一切艰难开始时,发生了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由于生产过程的问题,几十台有瑕疵的冰箱从生产线上下来。这样的产品当然不能投往商场,于是有职工建议作为公关品送人,有人建议当作职工分发下去。张瑞敏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技惊四座的举动:挥起锤子把有质量瑕疵的冰箱统统砸毁。
砸冰箱的故事,对一个起步的企业来说,喻示着质量是第一位的,也喻示的对用户“真诚到永远”。
张瑞敏砸出海尔美誉度,故事情节系数:☆☆☆
历史深度:☆☆☆☆
耳熟能详度:☆
三、巨人集团:卧薪尝胆与东山再起的励志效用
有个叫史玉柱的人在90年代声名鹊起,不仅因为他卖的一种补脑营养液通过电视广告被国人广泛所知,还因为正当他风风火火之际,两栋烂尾楼让这个“巨人”轰然倒掉了。巨人的倒掉要比诞生更能博取眼球,史玉柱在众目睽睽之下归隐了,直到进入新的世纪。
大概2002年左右,不少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发现,一个叫史玉柱的人和一种叫黄金搭档的保健品迅速风靡了整个中国。他们随后被告知:这是一位曾一度被打到如今又屹立而起的巨人,随后他们同年长者一起,玩史玉柱的游戏,评点他的言论,判断他的是非,或者仰慕他的。
史玉柱亲手书写了一段现代版的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故事,故事在延续,巨人仍成长。
情节系数:☆☆☆
历史深度:☆☆☆☆
耳熟能详度:☆☆
四、天福号酱肘子
说到天福号,北京人大都知道慈禧老佛爷爱这口,有人还能道来它的故事——
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匾有上天赐福之意,于是买回悬挂自家门楣之上。
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他心里非常着急,只好将这锅煮烂的肘子反复加工整理,勉强出售。恰好,有一位刑部老爷买后当场品尝,称:“今天的肘子酱得好,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口味香绵。”不一会儿,又有一位宫内宦官来买肘子。宦官走后,刘抵明生怕大祸临头,然而却又一次福从天降。从此,刘抵明认真研究总结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在选料加工上,越来越严格,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口碑营销最早的形式是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来进行,后来随着媒体业的发展,口碑营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优势却没有改变:成本低廉,效果显著。首先,口碑营销传播成本仅是媒体广告传播成本的1/10、1/30、1/50,甚至没有成本。成功的口碑营销都是用以小搏大的策略,而效果则远胜其它硬性广告传播方式。因为,即使一则广告播放100句劝消费者购买的宣传语也不如亲友一句建议的话语,我们更相信亲友的意见及其使用的体验,因此,往往最有力量的广告传播都是来自亲友的口中。不要小看口碑传播这个在今天的时代看来有些原始的营销方式,其优点除低成本、广告效果明显外,传播力量也非常强大,绝不逊色现代各种广告传播媒体,主要原因是口碑营销具有倍增特性:一张A4纸对折50次后的厚度可以从地球到达太阳,再对折一次的话就是从地球到太阳的往返距离。同样的,你向两个人传递某一信息,这两个人如果可以分别在告诉两个人,这一过程如果进行50次,其传播人数就会大的惊人,即使这一过程没能够传递50次,仅仅10次、20次,其传播效果也是巨大的。
谈到口碑营销,我们很多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企业以为制造好的商品,让消费者满意,由此树立良好的口碑,使消费者口耳相传就是口碑营销。其实,制造高品质的商品,使消费者满意只是进行成功的口碑营销的基础保障;口碑营销作为一种营销形式,自然其中会包含一些市场营销的战术与技巧,而一些企业由此产生了另一个极端的认识:口碑营销就是制造一个噱头来进行炒作。其实这些都是对口碑营销片面的认知与误解。口碑营销不仅仅是一个营销战术,我们更应该把口碑营销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因为,在今天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众多,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里,一个口碑营销很可能成就或毁灭一个企业或品牌,因此,需要我们把口碑营销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用战略的思维方式与谨慎的态度来操作口碑营销。
设计口碑营销传播内容
一件事情想让别人谈论甚至传播就必须有一个吸引人的内容与话题,对于需要大规模传播的市场行为更是如此。口碑传播内容应该包括:借势、新颖、利益、争议、私秘五项要素:
1、借势
口碑营销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在操作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强大的势能来为己所用。可以借助自然规律、政策法规、突发,甚至是借助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势能。美国一家小唱片公司因为侵犯了一家行业巨头的著作权,遭到控诉。而这家唱片公司发现,和行业巨头扯上关系对自己有利可图,于是,与这家行业领导企业对薄公堂并且大肆宣扬,虽然两次败诉,却依然坚持上诉,最终依然是以败诉告终,但是这次蚂蚁与大象的对决却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唱片公司成了美国的知名公司。
美国高地苹果以味道甜美,口感脆爽闻名全美,但当地气候无常,经常下冰雹,把苹果打的面目全非,这样的苹果销售价格再便宜也很难卖出去,最终当地商人想出一个点子,对外大肆宣扬:“正宗的高地苹果都是带有冰雹打过的疤痕,没有的就不是正宗的高地苹果”。这样一来,有疤痕的高地苹果开始旺销,甚至有人为了冒充高地苹果而在苹果上刻意雕饰疤痕。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自然势能,化不利为优势的案例。
2、利益
生活中,我们关注与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各种事情,比如,民生问题被评为2008年百姓议论最多的话题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口碑营销必须将传播的内容以利益为纽带与目标受众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比如,《超级女声》的成功就是利用被传播者本就是的利益主体,使其不仅自己关注、参与,更会主动传播并邀请亲朋好友来关注、参与,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倍增效应。
美国一家饼干制造企业为了打垮竞争对手,开展饼干的大量免费派送活动,竞争对手则指控其不正当竞争,工商部门介入调查。因为赠送饼干与消费者的利益相关,所以,的发展引起了消费者广泛的关注,这家企业就发动消费者,博取同情与支持,此举果然见效,甚至有人以游行的方式支持该企业。虽最终赠送活动被叫停,但是该企业的知名度明与美誉度显著提升,产品销量也大幅提升。
3、新颖
口碑营销又称式营销,其核心内容就是能“传染”目标受众的体——,体威力的强弱则直接影响营销传播的效果。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媒体泛滥的时代里,消费者对广告,甚至新闻,都具有极强的免疫能力,只有制造新颖的口碑传播内容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与议论。张瑞敏砸冰箱在当时是一个引起大众热议的话题,海尔由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极高的美誉。可之后又传出其他企业类似的行为,就几乎没人再关注。因为大家只对新奇、偶发、第一次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所以,口碑营销的内容要新颖奇特。
买赠式的促销形式我们今天已经司空见惯,效果也已经不明显。但是最早的买赠形式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6世纪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水果农都种植了大量的葡萄并且获得了丰收,结果导致葡萄的价格非常低,即使这样也卖不掉,都烂在了果园里。一个庄园主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外地购买了一批苹果,顾客每买3公斤葡萄可以获赠两个苹果。在当时的英国,苹果本就是很昂贵的水果,这个小镇因为不是苹果的产地,价格更是昂贵,因为运输困难,当地几乎见不到苹果。庄园主没有做任何宣传却引发了镇民的抢购,大家奔走相告,把这家庄园围的水泄不通。虽然赠送苹果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因为是在苹果主产地直接购买,价格并不高,而有苹果搭售的葡萄买出了相对较高的价格,最后不仅卖空了所有的葡萄,还大赚了一笔。这就是最早的买赠式销售,但到了后来,大家都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者也就习以为常了,失去了当初强大的威力,所以,新颖、奇特是口碑营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争议
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广泛的传播,但争议往往又都带有一些负面的内容,企业在口碑传播时要把握好争议的尺度,最好使争议在两个正面的意见中发展。某企业为了引起大众的关注,招聘时出怪招:不招属相属狗的员工,果然,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但却并没给企业带来正面的收益,大众纷纷职责该企业存在用人歧视,封建迷信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果。
另一家企业为了引起媒体的关注与大众的口碑传播,在举行一次展会时拟用麒麟作为中国的象征物并打算制作成展会的吉祥物,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样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企业推波助澜,引导大众的讨论:到底中国该用龙做象征物还是麒麟,该企业找出了麒麟象征中国的几个理由,拥护者众多,自然也有反对者,在讨论中大家都知道了此次展会,最终麒麟与龙分别作为吉祥物出现在了展会上,皆大欢喜。
5、私秘
世界上很多传播最广泛的曾经都是秘密,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探听秘密的兴趣,越是秘密,越是能激发我们探知与议论的兴趣。英国一个学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神秘的向两位邻居透露一个消息,说早上一只怪鸟在自己家的庭院产下了一枚巨大的绿壳蛋,并且告诉这两个邻居不要对别人讲,可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人在街上议论这个事情,没到第二天,这位学者所在小镇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GOOGLE刚刚创建时为了推广其注册帐户,也用了私秘性的传播策略,其严格限制注册帐户数量,并且必须是收到GOOGLE邀请函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帐户。这个消息也不去传播,只是控制性地发出一些邀请函,这一举动十分成功,一段时间内“你有GOOGLE的邀请函吗?”、“你有GOOGLE帐户吗?”等话题成为了美国白领中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GOOGLE此举成功地推广了其注册帐户。制造私秘件时切忌故弄玄虚或给受众一种受到愚弄的感觉,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口碑传播渠道的选择:
确定好了准备传播的后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进行传递:
1、口耳相传
最初在媒体并不发达的时候,口碑传播的方式就是口耳相传,在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家郑氏客栈,店主郑耳为人慷慨,遇到落难的人总是出手相助,不仅收留没钱住店的人,还赠送其路费,郑耳从不计较客栈赚多少钱。受到其帮助及赞赏其行为的人逢人便赞扬郑耳及他的客栈,使当时列国都知道该客栈,郑氏客栈自然生意红火。在现代社会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也依然适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诊所用了不同于同行在报纸上打广告的做法,而是接纳其它医院都不愿意接纳的穷人来就医,医疗费用由病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由支付,甚至病人没钱支付医疗费用也没有关系,都会得到最好的治疗与服务,这家医院唯一的条件是:这些病人每周要将这家医院的名片送给四个人,并且真诚的向其介绍与推荐。一开始,这家医院贫穷的病人非常多,医院收入很少,但慢慢的,有钱人开始慕名前来,甚至有很多上层社会名流、政要都来光顾,医院名气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的财源。
想达到这样目的前提是要有好的产品与服务作为基础,使顾客满意,同时用一些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营销手段,比如推荐新顾客消费的老顾客可以获得奖励、开发一些善于传播信息,信息散步快且广泛的人,比如愿意聚会闲谈的老年人、社会关系广泛的业务员等,当然,具体方式需要根据传播的信息及传递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2、传统媒体传播
将一个设计好的口碑营销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传播出去,以扩大口碑营销的传播力度。即可以自己主动传播,也可以制造吸引人的主题来吸引媒体主动传播。比如某大型商场制作了两套身高2.5米左右的人才能穿着的盔甲,在店门前立一块告示板:征集两名可以穿上该盔甲的人,达到要求者将被聘请为该店的迎宾接待使者,年薪20万元。这个消息一公布即被多家媒体主动报道,虽然参与者很多,但是最终也没有选出适合的人选,但此举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仅用几百块的服装制作费即换来了几十万元的广告宣传版位,而新闻的宣传效果更是广告所不能比拟的。
3、网络传播
之所以把网络这个传媒形式独立的列出来讲是因为网络的口碑营销方式和其他传统媒体有所不同。网络传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用得当其效果惊人。同样是以一个为传播内容,在受众对象常出现的论坛、BBS、博客中发布信息,而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传播,这些意见领袖就是可以影响传播对象的公众人物或专家。比如,传播对象是追求时尚的少女,那么一些偶像明星的言论对他们的影响就是非常大的。
口碑营销是一段新奇有趣故事的流传,企业作为这个故事的作者与主角,只要遵循一定规则与技巧,便可以进行各种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其结果也各不相同,因为,你的故事,你做主。
求一份营销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如果全面分析的话,是很复杂的。
简单一些说吧。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说白了就是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专业一些就是: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同任何生命体一样,企业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有的寿命长一些,成为百年老店;有的短一些,如昙花一现,其共同点可以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从成功企业的实践看,他们之所以能持续生存发展,一个共同特点是信守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中渗透,并内化为员工的心灵深处,外化为员工的集体行为、习惯和性格,固化为规划、制度和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所有成功企业的文化基因。
以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行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员工起着一种非正式的控制系统的作用。而统一的集体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石,是围绕企业目标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以能为本的人文关怀,能够使员工形成与核心价值理念相一致的集体行为。据此有专家称,衡量企业凝聚力大小的标准是,集体行为的统一程度、运作强度、持续韧度。实践证明,那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使企业价值观深植于员工的内心,变成员工的行为和岗位实践。特别是拥有强大集体行为的企业,实现目标的力度越大,就越需要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统一起来,变制度规范为行为规范,变外在约束为内在约束,变多元文化为一元文化。科龙集团曾专门实施了“万龙耕心”工程,统一员工行为方式。因此,要从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入手,在全员共同认知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形成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员工共同的“做事方式”,营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顾客需求的企业运行环境。
以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性格。性格是企业集体个性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个性,企业对市场和环境便无法适应,企业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适应性、个性是企业生命力和活力的集中表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个性化是塑造企业性格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素质决定企业文化的优劣;企业家不仅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的企业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同样,企业***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其自身的特质和人格魅力决定了企业的性格。如华为的狼式文化体现了任正非的独特价值观,海尔文化体现了张瑞敏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GE文化体现了韦尔奇追求“速度、简单和自信”的思想。微软公司在比尔·盖茨领导下,以其不息的创新精神、杰出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精英朝觐的圣殿。可见,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深深打下了企业家的鲜明思想烙印,尤其是企业创始人的思想和作风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企业的集体性格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几代企业家沤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结晶,更是全员团队精神的凝聚。因此,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又是企业文化的“播种机”、“传教士”,阐明企业价值观是卓越***的重要标志,而实践价值观和塑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是全员的共同责任。
以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习惯。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实践证明,良好习惯是企业群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牢不可破的无形力量。企业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渗透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于企业家的自觉倡导和示范,形成于企业发展过程之中,产生于企业变革过程之中,落实在员工集体行为之中。“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核心价值观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看不见的价值观导向,又有看得见的制度化的规范、习惯和准则。理念的生命力就在于管理支持和制度的配套。如华为公司倡导员工学雷锋,但不让学雷锋者吃亏,使自觉遵守“华为基本法”成为员工的习惯;在沃尔玛的成功经验中,有个著名的“10英尺规则”,即只要顾客在你周围的10英尺之内,你就要笑脸相迎。另一方面企业习惯的形成重在养成,持之以恒,特别是通过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案例、经常性文化载体和宣传教育活动来潜化。比如,民营企业、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重格言管理,把企业价值观格言化,在厂区墙上、树丛中、办公楼内随处可见“蒙牛”格言。巨大的生产车间的玻璃窗上,找不到一个手印、一丝尘土的痕迹。细观察,在每个玻璃窗的右下方,是一方美丽的“蒙牛”标签,上面写着包保本玻璃窗的管理员工的人名,这一细节体现了企业价值观制度化与员工行为习惯的统一。又比如,海尔注重企业价值观的活动化和案例化,开展“来自员工的画与话”活动,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里动脑子去画,以的形式,来诠释海尔理念,体现了海尔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同时,注意用案例促进员工观念的转变,如通过砸冰箱,建立起了全新的质量意识;通过“范萍”引发了海尔管理观念大转变;通过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达到了企业经营新境界。这种别开生面的员工自我教育活动,使海尔员工自觉实践海尔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
以核心价值观铸造企业的命运。企业的命运是由核心竞争力决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长期积淀和升华的结果,鲜明地体现了无形的力量。2002年中国铁路企业文化考察团访美,据团长任喜贵发表的观点,产品竞争是由技术竞争力决定的,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决定的,而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可以说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谁就具有最强的竞争力,而创新的理念来自于创新的、拥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GE之所以百年不衰,就是因为坚持不懈地推崇三种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海尔的成功也是其理念的成功,创新理念成为海尔生生不息的源泉。著名的海尔定律(斜坡球体论)形象地反映了其发展规律。“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体,市场竞争与员工惰性会形成下滑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球体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斜坡上的球体不会自行上升,如果有个向上的拉动力,企业才能发展,这个拉动力就是创新。”这个有趣的定律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企业竞争力的一大内容———无形优势的力量。现在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所依赖的优势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或是企业理念,或是强势品牌。目前我国之所以缺少百年企业,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技术优势问题,还体现在社会认同的富有鲜明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特色。这种企业文化特色不仅渗透于企业产品之中,融汇于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经营理念之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于全员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这是成功企业不变的法则。企业要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必须与时俱进,承优创新,培育和实践别人难以复制和移植的“基因密码”----核心价值观。
《首席执行官》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写一篇 1500字观后感
◇?TCL的营销管理哲学
1998年,TCL集团以其总资产58亿元,销售额108亿元,实现利润8.2亿元的业绩,在全国电子行业排行表上跃居前五名。回顾17年前由5000元财政起家的成长历程,这个地方国有企业集团的高层决策者体会到建立并贯彻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理念,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TCL的经营理念包括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支持性概念。两个核心概念是:
-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观念。他们认为,顾客就是市场,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支持,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公司明确提出"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宗旨,将顾客利益摆在首位。每上一个项目,都要求准确把握顾客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紧紧抓住四个环节:不断推出适合顾客需要的新款式产品;严格为顾客把好每个部件、每种产品的质量关;建立覆盖全国市场的销售服务网络,为顾客提品终身保修;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与消费者。?
-不断变革、创新的观念。他们认为,市场永远变化,市场面前平等,唯有不断变革经营、创新管理、革新技术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此,他们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产品质量与服务标准,提高经营水平。近几年来,集团除推出TCL致富电脑、手提电话机、健康型洗衣机和环保型电冰箱等新产品外,对电视机、电话机等老产品每年也各有近20种不同型号新产品投放市场,并几乎都受到青睐。
在具体的营销管理工作中,集团重点培育和贯彻了四项支持性观念:
1.品牌形象观念。将品牌视之为企业的形象和旗帜、对消费者服务和质量的象征。花大力气创品牌、保品牌,不断使品牌资产增值。
2.先进质量观念。以追求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实施产品、工艺、技术和管理高水平综合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消费者利益。
3.捕捉商机,贵在神速的观念。他们认为,挑战在市场,商机也在市场,谁及时发现并迅速捕捉了它,谁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要,谁就拥有发展的先机。
4.低成本扩张观念。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家电领域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有条件实行兼并的情况下,企业应以低成本兼并扩大规模,为薄利多销奠定坚实基础。1996年,TCL以1.5亿港元兼并香港陆氏集团彩电项目;以6000万元人民币与美乐电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仅此两项,就获得需投资6亿元才能实现的200万台彩电生产能力,年新增利润近2亿元。
TCL集团在上述观念指导下,建立了统一协调、集中高效的领导体制,自主经营、权责一致的产权机制,灵活机动、以一当十的资本营运机制,举贤任能、用人所长的用人机制,统筹运作、快速运转的资金调度机制。依据目标市场的要求,TCL投入上亿元资金,由近千名科技人员建立了三个层次(TCL中央研究院,数字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基层企业生产技术部)的战略与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由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此抢占制高点,拓展新产品领域。90年代初,TCL集团在以通讯终端产品为主拓展到以家电为主导产品的同时,强化了以"主动认识市场、培育市场和占有市场"为基本任务的营销网络建设。集团在国内建立了7个大区销售中心、31家营销分公司、121家经营部和1000多家特约销售商,覆盖了除西藏、台湾之外的所有省份,在俄罗斯、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建立了销售网络。
1990年以来,TCL集团快速成长。全集团销售额、实现利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0%和5%。
问题:
1.TCL集团是如何处理顾客、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2.分析TCL集团秉持的是何种营销观念及其经营理念。
海尔励志创业史
不止一次看过“首席执行官”这部**,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第一次看:看完后非常激动,为海尔能创造民族品牌的壮举所感动,为海尔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为国争光所感动。这种感受很能激励人,使人深受鼓舞。甚至有创业的冲动,也想能为中国能拥有更多世界名牌做贡献!!
第二次看:依然感动,但更感动海尔人的创业精神,感动的是海尔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作为艺术作品不可能全面罗列海尔在成长中的困难挫折,只是海尔20多年发展的缩影。海尔人用特有的对待困难的态度---只要想办法、只要努力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这样的精神在迎接和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中CEO凌敏先生有这样的几段话,我觉得他说出了海尔人的精神,说出了海尔的企业文化,说出了海尔的危机观。这几段话分别是:1、一个人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有奋斗的精神。2、海尔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今天比昨天有提高有进步,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自我。3、海尔要走的是不断战胜自我的道路,因为我们在国内做到第一并不代表就是世界第一,要做世界名牌就要看到自己和世界名牌的差距,有差距就要学习,努力缩小差距。4、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我们每天都在面临这样的危机。而避免危机的唯一办法是要靠人的努力,员工要三倍的努力,干部要十倍的努力。这个努力就是要不被昨天的成功思维束缚,为了明天的成功去不断学习,不断战胜自己,这就是摆在海尔面前最大的挑战。有这样的一群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自我刨析的人组成的团队何愁困难呼!
第三次看:这次再看,我同时在思考一个问题,相对国内的大小企业海尔成功的关键在那里。经过20年的开放发展,中国不缺乏创业的资金、人才、市场、有潜力的企业家,但像海尔一样迅速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从海尔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他解决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
海尔的目标就是成为世界著名企业,海尔产品成为世界名牌,本世纪初成为世界500强。
这是海尔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和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为此海尔制定了自己发展的是时间表,我们看:
1、名牌战略阶段(—1991年)用7年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做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1998年)用7年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西方再亮’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扩展。
3、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 )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二、业务组合状况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海尔在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使海尔冰箱成为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之后进入了多元化的经营阶段,向更多的家电行业拓展。同时营销策略和规模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海尔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产品成功进入了世界各大零售连锁公司,如沃而玛、家乐福、等等。成功的在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建立生产线,避免了国际家电寡头门所设的贸易壁垒和WTO规则的不利因素,为占据有利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在主要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路是海尔的发展多元化的前提,到1999年海尔冰箱的品质和科技指标是美国2年以后的标准,这就说明海尔的产品在同期有绝对的竞争力。甚至后来像AE这样的家电寡头也低下头来和海尔谈合作的事宜,难怪德国利菠海尔的总裁感叹道他们认为50年结果海尔只用了14年就赶上他们了,他们不经意为欧洲培养了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四、组织原则
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拥有一群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的企业。海尔亦如此,海尔的成功使他成为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程。科学人文的管理是海尔吸引优秀人才的基础,按凌敏先生的话说,在我们海尔工作你会有主人翁的感觉,在这里你会体会到创业的。按照马思洛的需求原理,一个人的最高需求是归属感、被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是一个优秀人才被吸引和为之努力工作的动力。海尔正是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为每位有志青年提供创业机会为原则来组织他的创业团队。使团队的每个成员享受到了什么是主人的归属感以及创业中的和幸福。同时海尔为更好的完成国际化战略,建设了三园一校,即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和海尔大学校。
五、执行力
影片中反映出海尔集团是拥有一支有很强执行力的创业团队,从总裁到研发副总到营销总监到品质主管到一线员工等等,每个阶层,每个组织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或提前优质完成公司交给的工作和任务。公司推行了6S管理,品质精细化管理等等,影片中可以看出,销售商被感动了,感动他们的是这支年轻有创业的团队。研发部门用46天完成了25款冰箱的样品设计,更用2天改进了客户的修改建议,这些是日本和韩国用一年时间来完成的。难怪客户被感动呢。
六、管理者的风格和个性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老板成就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尤其是民营企业’这话很有道理。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往往管理者的风格和个性是影响的关键。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海尔的企业文化追求绝对优质产品、不断创新、以振兴民族品牌为己任,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等就是在新一任CEO凌敏先生的领导下形成的,可以说海尔的做事风格海尔企业所表现出的个性就是凌敏先生的风格和个性。正是这种风格个性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成就了海尔的辉煌。我们看到在创业的艰难阶段CEO凌敏先生依然砸掉了76台不合格产品,他用26万元来提醒和教育员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这样的困境中只有凌敏先生有这样的魄力和风格做这样的决策。接下来我们被3颗多余螺丝钉而检查全部包装好的冰箱的质检部的事情感动,被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客户的需求的研发团队的情景感动,被在国内国际获得的每次奖励所感动,….我们说海尔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更是一部优秀的教育课程,感谢能分享海尔的成长的每个事迹,从中我也得到了成长.
一些政界的官员比较糟糕的表现:1.缺乏责任意识,天天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就可以嘻嘻哈哈,一出事就装忙得屁颠屁颠似的,做作,对不起千千万万的老百姓;2.别说进取心了,连责任心都严重有问题,游手好闲也罢了,甚至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有些达到了伤天害理的地步;3.缺乏斗志,缺乏危机感,也没有动力,每天安逸就好,能不烦就不烦,天塌下来了还有别人顶着;4.缺乏决策能力,经常鱼肉酒香,哪有心思管建设步伐,海尔CEO张瑞敏一心在琢磨着企业出路和发展5.不懂得事业的意义,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该干嘛干嘛还能凑合,不明白在建设祖国就是一番事业的道理,顶多想的是升官发财;6.雨水清理不了臭水沟,要想彻底清理确实也不可能,年青一代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只是一方面,因为清水倒进臭水沟里,臭水沟还是臭水沟;总而言之:
官员制度要变:
一个责任下来了,责任人一大堆,找不到负责人,直接导致个人不负责,执行不负责,管理混乱;每个内部,垃圾开始慢慢清理,可以分职位,分单位地慢慢清理,提高员工的考勤制度,梳理义务,砍掉枝丫交错的情况,责任到人,做事条理清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和职能必须分开,公私分明提了几千年,正如邓爷爷所说的那样:是时候了;
各个机构之间要变革,不同机构之间过于亲密,说什么都是一家人,对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但绝对不能是败家子,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岂能容你胡作非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机构的分开设置还有什么意义,不仅是分开执法,同时也是互相监督的作用,人民检察院的天天和人民法院等行政机关的纠缠在一起,私交归私交,公私还得公了,要不然要检察院做什么呀,难道天天去查叛国犯?官员要对合法百姓负责,而不是合法百姓要对官员负责,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别弄成官员霸占一方;针对这些情况,完全需要中央需要新成立一个监督机构,实施,杜绝从本地其他机构调用公务员,否则很容易形同虚设.
在机构不仅仅是份工作,更应该是一份事业:
现在上档次的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让员工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不属于公司独有的,也不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机构也是如此,建设祖国,构建一个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不计较你是属于哪个省哪个地区的,你依旧是这个大厦必不可少的一块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难道还有什么能比一起建造永远的丰碑更有价值.
理想,信念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本周六观看了**《首席执行官》,感受颇深。整个影片讲述了海尔集团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从最初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为国际品牌的故事。贯穿始终,影片讲述的就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演变成一种精神,一种海尔精神,一种民族精神。故事主人公凌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成就就取决于他的思想体系,正是他高瞻的眼光,果断的决策,才是海尔杀出重围,走出今天的成就来。
最初到德国引进生产线,用有限的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生产线,几乎是毫不可能的事情,谈判过程是艰辛的。正是主人公的坚强信念深深打动了对方,最终将生产设备引进到海尔来。为了强化工人的品质意识,凌敏带头当场将76台不合格产品砸毁。因为他知道,产品有了质量保证,企业才会有良好的信誉,才会得到消费的认可,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当时凌敏说过一句话,大家都记忆深刻:“今天我们不砸冰箱,到时候别人都来砸我们厂了”。正是这样,凌敏唤醒了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使海尔迅速成为国内第一大品牌。也是这种品牌信念,在后面扩厂需要资金时,面对AE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时,为了保住海尔这个民族品牌,不沦为对方的代工工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
影片中凌敏总是忙碌地奔波于工厂、商场之间,在家里的时间总是很少。反映其家庭的画面只是一点点,然而就是那么一瞬间,感受到其家庭成员强大的信念支持着他,鼓舞着他。“妈妈,爸爸什么时时候陪我玩”,尽管小孩小小的请求凌敏都不能满足他;尽管他每次回来的很晚,大家都等着他。但家庭成员里从没一个人说过他,埋怨过他。因为此刻,他属于海尔。当遇到困难时,其爷只说了一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简单的一句话蕴藏着巨大的含义。正是家庭里默默无闻支持的信念,成就了他的事业。
年轻的海尔人也有一种信念。那种积极向上,敢干拼搏,永不服输的信念。公平人机制,大胆起用新人,给了年轻海尔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发欧洲市场,向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杨阳的年轻人。年销售额3000万美元的任务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潭。领导的信任与鼓励,加上杨阳的自信,在这条开拓的道路上挫折虽多,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另外,年轻的研发队伍,从客人提出到样品的完成,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使产品迅速上市,赢得了客户的信信誉与赞赏。
当理想遭遇挫折时,信念显得极为重要。动摇者将前功尽弃,坚持者最终将取的成功。影片中,海尔最初的翻译在遭遇危机时,未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面对待遇优厚的诱惑,毅然离去。在其以后的十几年里,物质生活虽然满足了,但他始终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找不到以前在海尔的那种感觉,那种创业的与成就感。同样的海尔人,美国海尔工厂的经理,面对AE公司数倍于自己工资的诱惑时,毫不所动,因为他已深深融入到海尔的精神中。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与成就感,这是什么也换不到的。
在海尔,每个岗位不同,出发点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并始终为这个信念奋斗着。成功是深埋于地下的矿产,要将他挖掘出来,人们往往缺少的是坚持,始终怀着一颗坚持的心,坦然面对一切,将勇气化为战斗力,通过努力,将汗水变成硕果,你定会成功!
“凌敏”的战略眼光——**《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作者:王希胜
一切组织、事业的成功都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做指引,要有一个系统的整体架构作保障,这就是发展战略。
一个正确战略的制定,应包括对过去的全面总结、对现在的准确定位和对未来走向的正确判断。总结是对过往经历的梳理和经验教训的提炼,定位是对企业、组织或个人所处时空坐标的客观把握,有了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吸取和自身所处时代背景、行业背景的了解,才有可能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样的判断做出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有助于抢占市场先机,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关于战略制定的一系列考虑,往往内化为企业家的本能,**《首席执行官》中海尔的成功正是由于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作为带头人的企业家凌敏(原型为海尔集团CEO张瑞敏)都能够凭借自身的战略眼光对企业本身做出客观评价,准确定位,并及时地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战略规划。
**素材来源于现实,下面就让我们回到现实,重新感受一下**中凌敏的原型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战略眼光。海尔从一个欠账一百多万的集体企业到逐步壮大成为跨国集团,共经过四次战略调整,可以说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彰显了张瑞敏作为企业家的睿智和战略眼光。
一、名牌战略阶段
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损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要打造名牌,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他带领员工亲手砸碎了76台不合格冰箱,向员工们表明了他强化质量管理的决心,经过六年的发展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市场。1991年,在全国首次驰名商标评比中,问世仅仅六年的海尔品牌与那些传统名牌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标志着海尔的“名牌战略”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效果。2009年3月27日,“海尔大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为国家文物。这时的海尔大锤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凝聚着海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更记录着一段通过“名牌战略”走向世界的企业发展历程。
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阶段
从年到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通过专注于冰箱生产,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可以移植的管理模式,张瑞敏敏锐的感觉到,海尔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青岛市委市的支持下,于1991年12月20日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成立了海尔集团,迈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
1992年5月,海尔抓住南巡讲话的历史机遇,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800亩,建立了海尔工业园。在海尔工业园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启动。1993年11月19日,海尔冰箱股票在上海证券挂牌上市交易,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资金问题。1995年5月22日,海尔集团东迁至刚落成的海尔工业园,拉开了海尔二次创业——创世界名牌的序幕。1995年7月,原红星电器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通过输入海尔文化,盘活被兼并企业,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展。19年9月,以进入彩电业为标志,海尔进入黑色家电、信息家电生产领域。与此同时,海尔以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先后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十八家企业,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际化战略阶段
在大多数家电企业都在忙于国内市场竞争的时候,张瑞敏凭借对中国入世后的市场形势判断,再一次走在了别人前面。19年2月,莱茵河畔掀起海尔潮,海尔参加了在德国科隆举行的世界家电博览会,海尔向“洋人”颁发产品经销证书的消息,不仅使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更标志着海尔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开始崭露头角。
1998年3月25日,海尔总裁张瑞敏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讲课,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成为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材。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美国的土地上。欧洲海尔、中东海尔也先后揭牌,并有更多海外经销商加入到海尔的营销网络中。2000年3月份,第一台美国制造的海尔冰箱下线。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说明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5年,海尔集团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定单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9年1月4日,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消息:中国海尔冰箱以6.3%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越惠普而成为新的世界冠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诞生的第一个世界家电冠军品牌
四、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2005年12月25日,“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研讨会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再次对海尔的发展战略做出调整,宣布启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发展模式及新的企业精神和作风。至此,海尔进入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的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新的战略阶段,海尔取胜全球市场的发展模式是“人单合一”。全球化背景下,海尔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映、马上行动”升级创新为“创造、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纵观海尔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海尔的每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和自我超越,都源自张瑞敏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果断抉择,影片中凌敏的形象很好的再现了张瑞敏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智慧、勇气和担当,现实中的海尔也正是凭借着“凌敏”的战略眼光,把别人看来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黑龙江省地矿局领导班子,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战略眼光,在全面掌握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客观分析自身工作环境的前提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从开展“机关强化优质高效服务,基层谋求更好更快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到提出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大板块”和上市公司,再到与三地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个布局一气呵成,一以贯之,定位准确,措施得力,收效明显。通过开展“三问”“三求”学习实践活动,明确了自身定位,切实提高了机关服务意识和基层领导班子的发展能力;实施五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引起了省委省的高度重视;与三地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四大板块和上市公司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地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新一届党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对时代背景和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龙江地矿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看完《“海尔”首席执行官》这部影片后,我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感动和振奋在心中激荡,长久潜伏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也再次被唤醒和点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首席执行官》不仅是看**,还是一场关于管理文化的学习。**中海尔CEO凌敏是现实中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化身,述说的海尔成长故事以现实中海尔的发展史为蓝本,将海尔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有机结合在**中精彩呈现,相比其它大荧幕制作给予观众的视觉享受,这部影片更侧重于带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执行官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用全厂员工的真诚,感动了德国的投资者,引进了梦寐以求的德国先进生产设备,这为海尔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些设备,就有了向别人竞争的重要资本。
执行官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的队伍,通过砸碎76台劣质冰箱,在员工心中深深的烙上了品质意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通过要求员工一定要解决客人的每一个难题,使员工建立了创新服务新观念:“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通过严格要求员工必需按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使工厂建立了优良的企业制度:“日事日毕,日清日高”;通过要求每道工序不能流出不良品到下道工序,使工厂员工建立了市场链观念:“你的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客户”;通过科学的人才机制“不相马”,使人才队伍去劣存优,永远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执行官建立起了一支战斗力强大队伍,也正是这支队伍,成为海尔叱咤商坛,傲视群雄最关健的因素,最重要的资本!!
众所周知,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上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企业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并戒骄戒躁,创新的步伐不能停下;严苛的管理不能松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警醒不能涣散……因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策权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他们能够因为对我们的喜爱而让我们兴旺荣耀,也能够因为对我们的厌恶和排斥而令我们一蹶不振,不名一文。华丽辉煌的大厦一夜倾倒的事例从来都不缺少,漠视消费者需求导致企业顷刻颠覆的事例也多如牛毛。因此,质量的警种需要随时敲响,这需要企业全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及职业道德感。提高产量,狠抓质量,我们任重而道远。成功人士说,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古训“有容乃大”,在抓生产质量上,我们应该感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们,而不应该去抱怨、去仇视、去敌对。知不足才会有进步。“日事日毕,日省日高、日创日新”这是对生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生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好与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理想与信念”,而《首席执行官》激发出了整个社会的这种“潜意识”!这种的创造者是每一个海尔人!而作为海尔人,通过银屏来观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点滴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更深刻地体验肩负民族使命的责任和压力!更真实地感受无坚不摧的活力和斗志
海尔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式是:人单合一。“人”,就是“自主创新的SBU”,“单”,就是“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模式包括“人单合一”、“直销直发”和“正现金流”。人要与市场合一,成为创造市场的SBU。直接营销到位、直接发运到位,是实现“人单合一”的基础;只有在直销到位的前提下才能直发到位。正现金流是企业生存的空气,利润是企业生存的血液,没有正现金流,企业就会窒息。为什么要实现“人单合一”?这是时代的要求:惟有每个人都对市场负责,实现速度和准确率的统一,企业才能生存。这也是竞争的要求:模仿没有出路,惟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才能超越目标。人单合一”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在形式上用条形码把人和定单挂钩,而是通过将人与定单挂钩的办法,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去挖掘市场的。“人单合一”是全流程的模式。 “人单合一”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创造定单”、“获取定单”和“执行定单”的全流程,“人单合一”的目标是“创海尔世界名牌”。推进“人单合一”的海尔模式,才能实现与用户零距离、销售零库存、应收账款零逾期,实现价、利、量全面优化的市场目标。
**中海尔的成功其实亦是首席执行官凌敏独创的管理体系的成功,正是他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走出国门,立足世界的企业战略目标,让海尔企业用短短十七年时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这种不断创新,使得员工在这个企业平台上获得迅速成长。科学人文的管理让员工获得了归属感、价值感,享受到了成为企业主人的满足和荣耀,并始终充满创业般的。
正如海尔总裁所说的,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形成国际化的大公司,就要成为狼,这样才能与狼共舞;一个民族要发展强大,就不能只有一个名牌,而要需要很多名牌。
海尔人的创业精神让人可敬,海尔人的民族自尊心让人可畏,我们的海尔人是可敬可畏的!愿我们的海尔永远如日中天,望我们的海尔人永远自强不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感染力是深刻的,影片拍出了中国企业的希望!是海尔创业的感动了我,海尔精神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
珍惜名誉的事例
海尔集团创业于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海尔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海尔励志创业史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全球著名企业家,创建了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受到国内外管理界的关注和赞誉。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评价张瑞敏为互联网时代CEO的代表。张瑞敏连续当选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在张瑞敏的创业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别值得创业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学习和借鉴。
经典故事一:砸冰箱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经典故事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1995年7月,青岛市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此时,在张瑞敏面前摆着一个艰巨任务:如何操作?如何发展?于是,张瑞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红星电器失败于何处?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员工问题?而他认为:?红星的失败,不是少技术,也不是少资金,更不是员工不好,关键是管理不到位,职工凝聚力差,缺乏将现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而海尔员工、干部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了海尔文化。因此,我们当前的紧迫工作就是将海尔文化输入到红星。只要思想认识一致了,统一了,一切都好办。文化是企业灵魂,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红星必然重生。?
海尔经受住了这个文化兼并成败的考验。在划归第二天,杨绵绵就率领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实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随后,张瑞敏又到红星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目标是2~3年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最终是国际名牌。
三个月之后,企业扭亏为盈,现在,海尔洗衣机已经成为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这一课,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却能够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是企业发展当之无愧的风向标。
经典故事三:在美国建厂
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经典故事四:砸仓库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但在中国市场,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海尔的品牌价值2016年6月22日,全球顶级品牌研究与评测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集团以2218.6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十三年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品牌价值同比提升50.4%。
2015年11月19日,百度营销研究院发布2015年度上半年品牌数字资产榜榜单,共涉及42个行业、千余品牌,海尔以11335MB的品牌数字资产数位居家电品牌榜榜首。
2015年9月17日,2015(第21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榜单揭晓,海尔以1288.6亿元的品牌价值居榜首,这也是海尔连续14年蝉联榜首。另外,海尔集团旗下独立子品牌日日顺也榜上有名,排名第24位。海尔集团是唯一一个两个品牌进入百强的公司。
2015年6月16日,全球顶级品牌研究与评测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集团以1475.59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十二年蝉联家电行业榜首,品牌价值同比提升42.3%,排名同比提升6位,是榜单排名前50品牌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牌。
2015年5月28日,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了2015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海尔集团品牌价值达到78.79亿元,较2014年增长8%,连续4年蝉联家电行业品牌第一。
2015年01月27日,海尔集团以19.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荣登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较去年增长34%。自2001年以来,海尔连续5次荣登该榜单,本次排名相比去年提升了7个名次。
海尔的发展理念1、?是人才,不相马?
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
当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搭建?场?为每个员工营造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SBU。
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一套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才?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机制。在干部制度上,海尔对中层干部分类考核,每一位干部的职位都不是固定的,届满轮换。海尔人力开发和管理的要义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2、授权与监督相结合
海尔集团制定了三条规定: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在位要受控?有两个含义: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再就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升迁靠竞争?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一个更为明确的竞争体系,让优秀的人才能够顺着这个体系上来,让每个人既感到有压力,又能够尽情施展才华,不至于埋没人才。
?届满应轮岗?是指主要干部在一个部门的时间应有任期,届满之后轮换部门。这样做是防止干部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思路僵化,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导致部门工作没有新局面。轮流制对于年轻的干部还可增加锻炼机会,成为多面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
3.人材、人才、人财
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对何为企业人才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企业里人才大致可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三类:
? 人材--这类人想干,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要有投入,其本人也有要成材的愿望。
? 人才--这类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能够立刻上手。
? 人财--这类人通过其努力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对海尔来说,好用的人就是?人才?。
?人才?的雏形,应该是?人材?。这是?人才?的毛坯,是?原材料?,需要企业花费时间去雕琢。但在如今堪称?生死时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没有这个时间。
?人才?的发展是?人财?。?人才?是好用的,但是好用的人不等于就能为企业带来财富;作为最起码的素质,?人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了企业文化不一定立刻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光有企业文化还不行,还要能为企业创造财富,这样的人方能成为?人财?。
无论是经过雕琢、可用的?人材?,还是立刻就能上手的、好用的?人才?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寻求的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财?!
只有?人财?才是顶尖级人才!来了就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我们企业要想兴旺发达,就要充分发现、使用?人财?。
4.今天是人才,明天未必还是人才
人才的定义,就要看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每一位海尔人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海尔人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永远的人才?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在提高自身素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就会彷徨、动摇。每个海尔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一定要和海尔创造世界名牌的大目标结合起来。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手册
uuffoo22:
由于时间拖得非常长,陪审团的隔离时间已经到了创记录的水平。在此期间,
有十名陪审员由于种种原因,或是被取消资格,或是主动要求离开了陪审团。幸而,
十二名陪审员之外,还有十二名候补陪审员。自始至终,候补陪审员是和正式的陪
审员一起参加法庭的审理活动的。每当一名陪审员因故离开的时候,就有一名候补
的顶上去。一旦候补的全部顶完,再有人必须退出的话,审判就可能由于陪审团的
人数不足而宣告失败,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因此,所有的人都在捏把汗,已经审了
那么久,可千万别到最后关头因为陪审团人数不足给弄砸了。好在,剩下的这些人
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陪审员是法庭中最神秘的一群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手中所掌握的“生杀大
权”所引起的神秘感,另一方面,法庭上的摄相机镜头已经扫到了所有的人,一切
都是公开的,只有陪审员从来没有在大家面前出现过。因为这是不允许的。因此,
每当有一个陪审员“从神秘中退出”的时候,总是有一大群记者跟在后面。一般来
说,他们都遮面而过,匆匆钻进汽车,就从此不再露面了,因为他们不愿意由于这
样一段陪审员的经历而影响自己和家庭的平静生活。但是,也有一旦卸下这个身份,
解脱了法律约束,就回答记者提问,甚至接受电视台访的。看着这些陪审员,我
有时会大叫起来:美国人就让这样的人决定一个大案的判决啊!我算是服了,这完
完全全就是从马路上随意找来的普通人,普通得让你想不通:一个世界上最科学发
达,工业先进的国家,怎么会把所有大案的判决权就交给了甚至可以是文盲的老百
姓,却让一大帮法学博士在一旁干瞪眼!
被告律师所提供的证人很少,与检方的听证时间相比,这一段听证时间也显得
很短。但是,出来了好几个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大师。其中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
得者。也许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特别留意一名华裔证人,事实上,他的出场也
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因为这位李博士是世界有名的高级犯罪学专家。他是辛普森
的律师夏皮罗的朋友,他们的相熟是很自然的。夏皮罗是名律师,手上经过的都是
大案,而李博士是著名犯罪学家,从技术的角度给过夏皮罗很多的帮助。他曾经为
许多大案提出关键性的证据。这些证据,有用于为罪犯定罪的,也有帮助了嫌疑犯
解脱的,他只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提出科学证据,这就是他的工作。正是他这些科学
的研究成果和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 受到相关领域的普遍尊重。 在辛普森从芝加
哥刚刚回到洛杉矶时,他就接到了夏皮罗要他在科学证据方面协助的请求,并且在
其后答应了出庭作证。这一类专家的作证都是要付报酬的,但是他显然很重视华人
珍惜名誉的传统,在出庭之前,就宣布把五万美元的出庭报酬捐给了洛杉矶警察局
作为教育基金。他为什么捐给为检方工作的洛杉矶警察局呢?因为他作证的主要内
容是洛杉矶警察局的取证工作有问题,尤其是主要取证警探的水平太差。巧的是,
备受辩方律师攻击的主要取证警探也是个华裔。出身于台北警校的李博士本身是美
国康州州警察总局刑事鉴定化验室主任,也就是说,他是司法部下属单位的一个雇
员。联邦和州的司法部是管对刑事案件起诉的,他却千里迢迢地从美国东北部赶到
西南部来为另一个州起诉的重大嫌疑犯作证。这在美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提供科学证据,不论是为被告,还是为检察官,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完全
一样的,不同的是为辛普森这样的名人作证,可以获取的报酬要高得多,可这次他
把预定的报酬捐给了法庭上的对手。不过,即使他不捐这钱,他也不会受到任何来
自外部和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相反,在辩方宣布他将出场作证后,每天电视上专家
们的评论是一片赞叹仰慕,好象在等待一位大明星的出现。
他曾经受辛普森的律师夏皮罗的委托,为辛普森作过身体检查,以证明他身上
没有任何搏斗的痕迹,法庭上出示了这些检查的照片。他还根据犯罪现场的照片作
了一些推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他在分析了一张现场照片之后,认为其中的一个
痕迹“有可能”是“第二双脚印”。这如果被证明是真的,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因为现场除了被害者之外,只发现过一个人的脚印,尽管作案者的鞋子始终没有找
到,但是脚印的尺寸与辛普森的一致,而且被确定,那是一双只有富人才会问津的
昂贵的鞋。检方认为,辛普森作案是一个人干的。李博士的发现就是一个“合理的
怀疑”。刑事法律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被告只要提出“合理的怀疑”即可,不
必作出证明,这叫做“没有证明的负担”;而相反,检方则必须提供证明以“超越
合理的怀疑”,这叫做“具有证明的负担”,或者说“证明的负担在检方”。
因此,检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一点被突破,他们也再一次请出犯罪专家,以
否定李博士的推抡。在法庭上,检方也从他的工作录像中挑出他的操作不规范之处。
这时,法庭之外又出现了意外情节。李博士在遭到反驳之后,在自己的实验室开起
了记者招待会。他对记者说,自己的结论和反驳他的专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因
为他当初在法庭上说的就是“有可能是第二双脚印”,他从来也没有说过“肯定是”。
同时,他还对检方挑出了他的操作不规范的毛病十分恼怒,指责检方在他操作过程
中不配合,不向他提供应有的装备,使他根本找不到手套等,只能违规操作。他还
对记者说,他后悔自己卷入此案。此举显得急于在为自己的证词辩解,一时间舆论
大哗。一般来说,证人的作用就是在法庭上的证词,作证成功不成功也都在法庭上
了结了。在法庭之外,你再为自己的证词作什么解释,陪审团听不见,对于这个案
子等于是没起作用。但是,这番话对于庭外的民众显然是有影响的,对辩方显然不
利。辩方律师肯定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招。我觉得这也是华人重个人声誉的心理起
作用,他显得最关心的,是自己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声誉不要因此受损。李博士举
行的记者招待会陪审团是无法知道的,但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犯罪学家,他在法庭上
作了种种分析之后所作的结论,对陪审团应该有很大的影响。他针对检方所提出的
血液证据说,“在这些情况下,我所能得出的唯一看法是,事有蹊跷。”
而真正戏剧性的情节,是出在拣到血手套的警官佛曼身上。谁也没有想到,世
界上有这么巧的事情,这位作为检方关键证人的佛曼,居然在近十年里,断断续续
地让一个剧作家录下了他的大量言论。这是因为那名剧作家要收集洛杉矶警察生活
的素材,通过朋友介绍,付费让佛曼录的音。你不得不佩服辛普森雇的那些律师,
他们怎么就把这些证据搞到了手。这是整个漫长的审判的最后阶段,起了这样一个
高潮,一出来就差点把法官给赶出了局。
因为伊藤法官的妻子是洛杉矶警察局的高阶官员,曾经是佛曼的上司。在佛曼
的录音里,不仅有大量攻击黑人的言论,还有许多贬抑西班牙裔,犹太人以及妇女
的言论,其中包括对这位法官妻子的抨击。于是,检方提出法官本人也被卷入了这
个案子,这些录音中涉及他妻子的内容,有可能使法官在判断是否允许这些录音呈
堂的时候受情绪影响而作出不公正裁决。因此,要求法官出局。伊藤也在法庭上含
泪承认,听到对他妻子的攻击,他也会象常人一样,感到深受伤害。这下真是热闹
了。好不容易坚持下来的这场审判,由于历时弥久,已经受到不少非议。陪审员退
下来十个不说,现在连法官也要保不住了。最后,经过两天的激烈争辩之后,检方
终于作出决定,在事先洗去录音带有关法官妻子的内容,不再要求法官回避。大家
总算松下一口气来。
陪审团在这一段时间当然被请出了法庭,这一段风波,他们是不知道的。
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先在法庭播放了一次佛曼的录音带,以确定这些录
音是否可以和哪些可以放给陪审团听。放录音带的那天,法庭上气氛凝重,鸦雀无
声。佛曼的录音带不仅回响在法庭上,而且回响在整个美国,震动了所有的人。你
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牛哄哄”的家伙,好吹嘘而且厚颜,他毫不掩饰他对黑人
的仇视,夸耀自己的滥用职权。最严重的是,他以完全肯定的态度描述了警察作伪
证和栽赃的违法行为。五个月前,他在这个法庭上,曾经发誓说真话并且宣称自己
十年来没有提到过“黑鬼”这个词。但是,现在在同一个法庭上,你可以听到,他
宣称洛杉矶市里的黑人都该一起枪毙掉。在十四个小时的录音中,他不止四十
次用了“黑鬼”这个词。这一切,相信你在国内的有关报导中都已经看到了。
这段录音对于美国所有的人都是一个震动。我以前给你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事
实上,现在即使是三K党,也会避免在他们的宣传中使用直接的种族污辱性的语言,
因为在美国种族问题上,三十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由
于非常复杂的种种因素,种族问题依然是美国的一个敏感问题。听到这段录音,黑
人当然感到愤怒,大多数并不是种族主义者的白人,也感到十分尴尬。
但是,当最直接的感情上的风潮过去之后,大家最集中的话题当然就是,佛曼
的录音会给这场审判到底带来什么。我想,这应该先说说在此之前究竟是什么样的
局面。我曾经在上封信里提到过我周围的美国人的一般看法。实际上,每一天晚上,
还有大量的法律专家们针对当天的发展作出许多权威性的评论。对于整个审判中发
生的种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拖长,分歧和争论不断在增加,但是在佛曼的录音带出
来之前,多数的法律专家都认为,这一案件会因为陪审团意见不统一而无法作出判
决。
你也许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美国的法律规定,不论陪审团最后作
出什么样的裁决,是“罪名成立”也罢,是“罪名不成立”也罢,都必须是陪审团
全体陪审员一致的意见。只要是意见不能取得一致,就意味着“无法作出裁决”,
就必须宣布这一次的审判“宣告失败”。在审判失败之后,检方必须立即作出决定,
是重新再一次审判,还是撤销起诉,就以“审判失败”结案算了。如果选择前者,
那么一切已经来过一遍的程序都必须从头再来一遍。当然,如果有的话,双方都可
以向法庭提供新的证据,没有新的证据,也可以改变进攻的策略。我又要拿运动场
作比喻了,审判失败说明这场球给踢和了,那么就再踢一场,决个胜负。
在辛普森案件出来之前,就有一个非常轰动的兄弟二人枪杀亲生父母的大案。
他们的父母有巨额的财产,看上去动机明确。但是,这两个人高马大的兄弟,
承认的同时却不同意自己被起诉的“一级谋杀罪”。他们在法庭上声泪俱下,
说是他们的父母长期对他们,最近他们怀疑父母要对他们“灭口”。他们是
为了自卫,在惊恐之下才“先下手为强”的。这种说法成立的话,罪名和刑期都不
一样,几年之后一释,就可以出来享受遗产了。这个案子审了很久之后,就是因
为陪审团意见不统一,宣布审判失败的。最近正在重新开审。
审判失败之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撤销起诉了。有时是因为检方认为再审也不可
能使陪审团一致同意他们所提出的罪名,就认输放弃了。有时则纯粹是出于经济原
因,检方不愿意或者不可能再承担庞大的诉讼开支,因而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显
然是对被告有利的。至于判决本身一定要陪审团全体一致通过才能算数,这一条显
然也是“慎之又慎”的规定。在我看来,这只是进一步表现了美国司法制度“宁可
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
为什么大多数法律专家在佛曼录音带出来之前会认为陪审团意见会不一致呢?
这正反映了这个案子本身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有大量的科学证据,另一方面,它又
有许多疑点和逻辑上不够通顺的地方。在事后,李博士甚至直接谈到,一般的这样
的案子能够找到的DNA之类的科学证据都是不多的,而这个案子的DNA证据“多得叫
人起疑”。因此,专家都估计陪审团会产生确信大量物证的一派,和认为该案疑点
太多的另一派,专家认为他们很难通过相互说服而达到统一。但是在佛曼的录音出
来以后,多数专家的意见趋于陪审团会一致作出无罪判决。专家作出这项判断时,
并没有强调这是因为陪审团的种族比例。在最后的陪审团中,有九名黑人,一名拉
丁裔和两名白人。那么事实上,究竟什么是佛曼录音所带来的变化呢?有两个变化
是非常确定的:录音使检方最重要的一名证人从可信变为绝对不可信,录音使辩方
提出的不太可能发生的警察栽赃神话变得有可能。第一条的依据是佛曼第一次的证
词显然有谎言,第二条的依据是佛曼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使人相信他可能有对辛
普森栽赃的动机。
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对陪审员如何判案是有一套规范的。比如说,一切以法
律为依据,要以证人物证为凭据,不可轻信双方的律师,不可以参与自己的想法和
看法,要确信证据毫无问题才可以作罪名成立的判定,等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即使某陪审员自己认为有可能是辛普森作的案,但是,只要是证据有疑问,他仍然
会根据法律对陪审员的要求,作出“罪名不成立”的判定。
在双方的公平角逐中,检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明显是在实力上敌不过辩方,
或者说,工作没有做到家。因为,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对抗游戏是在法庭上的唇枪
舌箭,但是实际上,显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这样一个大案有着巨量的幕后工作,
双方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集证据,这里包括有关自己一方证人和对方证人的所
有情况。象佛曼的录音,是这一关键证人的关键信息,如果当初是由检方而不是辩
方获得了这份资料,检方有可能根本不会让他作为自己一方的证人出庭。这份录音
是在与佛曼私交非常好的一名女剧作家手里,她住在北卡罗兰纳州,和洛杉矶的距
离比上海到新疆还要远。这份录音又完全是私人之间的交易,知道的人应该非常少。
检方没有掌握这一情况,看上去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你没有拿到,对方却拿到了,
这就无法原谅自己。美国的法庭就象一个寻求公平的竞技场,任何一方,如果在关
键时刻出现后方空虚,只有活生生看着对方进球,悔断肠都没有用。
这些录音是在十年当中,断断续续录成的。访的地点通常是在幽静的饭馆里。
访双方居住的地方相距这么远,能够持续十年的往来和合作,说明他们的关系是
很深的。在法庭上,她曾经被问到她与佛曼之间的关系,她明显地结巴了一下,然
后回答,是一般的合作关系。检方律师对这名证人当然讨厌之极,所以在庭外,检
方律师说过,她要是再这样说的话,我就要在法庭上公布她给佛曼的情书了。之所
以我提到这一点,也是想让你了解,辩方能够得到这份录音带存在的消息,以及能
够使这份纯私人性质的录音变成一份“证据”,是做了不知多少工作的。
这名女剧作家出现在法庭上的时候,是以辩方证人的身份出现的。实际上,她
并不是辛普森案的直接证人,她只是有关佛曼和录音带的证人。当被告律师提出录
音带的证据之后,法庭照例又要对这一证据是否应该呈堂,避开陪审员展开一场激
烈的法庭辩论。这位女剧作家就是在陪审团不在场的这种情况下出的场。
检方只能试试看亡羊补牢,于是拼死阻止录音带向陪审团播放。在混战一场的
时候,高德曼的父亲再一次在法庭外发表讲话。他质问辩护律师,这到底是审判辛
普森还是审判佛曼。检方也援引“与本案无关”的条例进行抗辩,说佛曼是不是种
族主义者,和辛普森有没有根本没关系,他是种族主义者也并不说明他就会去
栽赃。但是,要说这份录音与本案完全无关,已经是非常困难了。
为了慎重处理佛曼的录音,伊藤法官决定再一次把佛曼传来听证。当然,陪审
团是不在场的。佛曼又一次来到了法庭,这一天,法庭上也是气氛凝重。这时,他
已经不再是一名警察的身分,录音带一曝光,他马上就申请退职了。可以说,作为
这场案子的证人,他已经远不是在法庭上被“审”得狼狈的问题,他几乎是声败名
裂,丢了工作,前途茫茫。他这次走上法庭,已经是一个在全国声名狼藉的种族主
义者的象征。引人注意的,是他带了一名他的律师同上法庭。现在是他自己遇到了
麻烦,他也需要律师为他出主意,保护他自己的权利。
佛曼求助于律师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他自己一定远在录音带公布之前,
就知道自己遇到了大的麻烦,所以,一直有两名律师为他工作。他的录音带一曝光,
其中的一名律师就宣布辞职了。许多人猜测,他是不愿意再为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
雇主服务,也有可能,他觉得对这样一个“死老虎”,他已经无计可施了。
辛普森案使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想起那个法学院学生的笑话,以及这个笑话所引
起的有关律师职责的思考。律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角色呢?我想,律师只
是类似于一个咨询加上服务的机构,他只是向客户提供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信息
和服务。他和顾客之间只是一个平等的交易过程,顾客付费,律师提供服务,任何
一方不满意的话,都可以解除契约。由于律师咨询内容比较特殊,使这一行业比其
他技术咨询行业增添了更多的感彩和社会内容,但是实际上,把过多的社会责
任压在这个角色头上,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还有可能使这个职业产生畸变。所以
说,直接地寻求和追求社会正义,本来就根本不是一个律师的职责。
律师是有他的职责的,他的职责就是,不论他的顾客是什么人,在收取顾客费
用的同时,就提供尽善尽美的法律服务,使他的顾客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法律保护
自己的公民权利。当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都能够通过这样的法
律服务充分享有了公民权利,真正的社会正义就已经得到体现了。
其实,对于你我来说,这个道理是非常容易想通的。我们都经历和目睹过不同
历史阶段对于“正义” 的不同社会理解和不同个人理解。 如果律师的责任是伸张
“正义”的话,那么你指望他伸张的是哪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正义”,他本人又
倾向于哪一类社会群体的“正义”理解呢?如果律师都被要求去“伸张正义”的话,
大量的个人就会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而失去他们的合法公民权利,他们最基
本的自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家庭幸福,都有可能被风靡一时的所谓“正义”一
口吞掉。
因此, 不论是尚在未决之中的重大嫌疑犯“活老虎”辛普森也好,"死老
虎”佛曼也好,作为一个律师竭诚为他们服务,都没有违反律师的职业道德。
请你认真的看这个故事~
好运~~~
张瑞敏的创业历程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企业文化的诊断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强大激励作用和指导作用的精神和口号。一说“铁人精神”,我们立刻想到“铁人王进喜站在油池里,代替搅拌机在搅动原油”;一说“雷锋精神”,我们立刻想到一个解放军战士,抱着孩子,扶着大娘、打着伞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正是这些有着典型形象的精神,能让人们联想起具体或人物的口号,才会具有那么大的激励作用;
再以海尔为例,一说“质量零缺陷”,员工就会想到“砸冰箱”,一说“快速反应 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15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一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就会想到,海尔把按照德国模式设计的电冰箱说明书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水平进行修改的……正是这些感人的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
显然,诊断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在对员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集团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把听到理念后,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且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我们按照这个程序对山东的五个企业进行了诊断,巧合的是,这五个企业中,有四个企业的理念有“创新”一词,但是,当我让他们说出“想到了什么人物或时,只有一个企业的人说出了一些,但是不同的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我们据此判断,这几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没有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对这种结论,企业基本上是认可的。
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
按照这种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
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集中反映核心词的企业自己的故事。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进行诠释。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
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在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各系统的理念,为每一个系统的理念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形成由核心理念、与核心理念相应的典型人物与、各系统的理念和相应的典型人物与构成的文化理念体系。
以海尔为例。其核心精神(企业精神)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生产管理系统表现为“零缺陷,精细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营销系统表现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产品开发系统表现为“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在服务系统表现为“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在市场开发系统表现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每一个理念都有相应的典型与之对应。所以,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避免了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单纯形式化。
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但是,不管是谁,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具体方式是,每个月,要求每个部门都要在本部门本月发生的案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或本系统理念的案例,写成书面材料,上报企业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在所有部门上报的案例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的案例,作为企业的典型案例;年底,在12个典型案例中,再选择一至两个最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案例,作为全年的典型。这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积累的文化典型逐渐增多,员工对理念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为了寻找出更加合适的案例,会主动按照理念的要求处理遇到的具体,用企业的核心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为一体。
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
通过“文化建设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形成了“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文化建设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阶段年——1991年
观念: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的体验。
张瑞敏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以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体验为目标。当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企业非常多,但以这种观念去干的并不多,很多人觉得原来设备差,引进很好的设备,产品比原来要好得多,市场又供不应求,卖就行了。但张瑞敏不这么想,他当时的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最想得到的,高质量的产品。
差异化的路径:海尔通过砸冰箱及自主管理班组等活动,创出一条以提高人的素质而非仅靠引进设备、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差异化路径。
张瑞敏认为,要实现战略目标,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差异化的路径。当时同行业的路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全力以赴上产量。而海尔走出的差异化路径是:靠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当时典型的就是砸冰箱,张瑞敏带头砸毁了76台不合格冰箱,在那个物资短缺,冰箱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他的举动曾让很多人不解。张瑞敏说,砸冰箱砸的是一种观念,砸醒员工的质量意识。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1988年,海尔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当时在中国金牌是非常难得的荣誉,老百姓的关注度非常高。这枚金牌对当时海尔在行业中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990年,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又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从管理的角度看,1990年,海尔获得国家级的奖励中国企业管理金马奖。同时期,张瑞敏带领海尔开始推行自主管理班组,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做自主管理,与海尔今天推进的自主经营体一脉相承。
经典创业故事:
砸冰箱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 阶段(1991年——1998年)
观念:抓住南巡讲话的机遇,以制造多元化高质量产品的观念,为用户提供所希望的系列白电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一时期,张瑞敏抓住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积极进行企业兼并和工业园的建设。当时,海尔兼并了包括洗衣机、电视机、空调在内的多个企业,有的甚至是跨所有制兼并。通过兼并,海尔一下进入到了很多领域,但进入很多领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张瑞敏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他们所希望的系列白电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差异化的路径:通过进入哈佛的“吃休克鱼”案例的思路兼并18家企业。创出一条靠企业文化,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兼并道路。
这一阶段,张瑞敏实现目标的差异化路径就是被哈佛商学院用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按照这一思路,海尔兼并了18家企业,创出一条靠企业文化,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兼并道路。张瑞敏提出一个口号:“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注重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观念。这和很多企业的兼并完全不一样。当时海尔提出要多元化发展时,受到外界很多质疑,很多人认为海尔做多元化肯定不行。但张瑞敏觉得本质不在于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本质在于能不能有一个可以给用户提供系列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如果没有,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没用。这个时期很多企业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了,忙于补质量这一课,顾不上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张瑞敏已经提出星级服务了,后来便有了海尔最有名的服务体系。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海尔初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从管理角度看,1995年海尔日清管理法获得国家管理一等奖。
经典创业故事: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1995年7月,青岛市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此时,在张瑞敏面前摆着一个艰巨任务:如何操作?如何发展?于是,张瑞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红星电器失败于何处?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员工问题?而他认为:“红星的失败,不是少技术,也不是少资金,更不是员工不好,关键是管理不到位,职工凝聚力差,缺乏将现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而海尔员工、干部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了海尔文化。因此,我们当前的紧迫工作就是将海尔文化输入到红星。只要思想认识一致了,统一了,一切都好办。文化是企业灵魂,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红星必然重生。”
海尔经受住了这个文化兼并成败的考验。在划归第二天,杨绵绵就率领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实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随后,张瑞敏又到红星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要求大家从我做起,目标是2~3年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最终是国际名牌。
三个月之后,企业扭亏为盈,海尔洗衣机已经成为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这一课,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阶段(1998年——2005年)
观念:抓住加入WTO的机遇,以出国创牌而非仅出口创汇的观念。在与国际接轨中,以三步走的战略倒逼自己。
这个阶段,张瑞敏在观念上抓住了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以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观念确定了海尔的定位。要达到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价值。
差异化路径:通过南卡设厂及购并意大利工厂暴露出自己的差距。创出一条提高素质成为国际化人才,以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道路。
这个时期,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但宁可在国内喝汤也不到国外去啃骨头的观念决定了很多家电企业做定牌,而不是创牌。
当时海尔取了两个差异化的路径,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二是购并意大利一家冰箱厂。这两个举措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海尔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国去设厂,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张瑞敏知道,到美国设厂肯定没有成本的优势,但今天来看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并购意大利工厂也曾被记者认为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但实践证明这一决策不但不愚蠢,反而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决定,意大利工厂在海尔“三位一体”战略的落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消费者在德国市场上看到的卖得很贵的冰箱就是意大利工厂生产的。
海尔成果:从市场的角度看,这7年海尔建立了制造工厂18个,营销中心17家,研发中心9家,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管理角度看,张瑞敏创新的市场链管理案例在2000年进入瑞士的洛桑商学院。当时提出让成为SBU,实际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盈利的单位。
海尔为何在美国建厂?
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
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
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阶段(2005年——2012年)
观念:抓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观念加快走上去的步伐,争取为全球用户提供白电引领的体验。
这个阶段,张瑞敏在观念上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从满足大规模制造转变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观念,加快走上去的步伐。从创造用户的角度和创造用户满意体验的角度,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白电引领的体验。
差异化的路径:通过零库存即需即供的推进,并建立社区店,配以建成的三专店体系,创立一条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道路。
当行业都在打价格战时,张瑞敏率先在家电业推进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战略,建立社区店,配以建成的三专店体系,建立一条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道路。要做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也就是用户要就能马上提供,用户不要也不会形成库存。
在营销体系上,第三个战略阶段海尔开始建专卖店。当别人还依靠大连锁时,张瑞敏又进了一步,建立社区店,建成三专店。这些体系直接面对用户,直接满足用户需求,加上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完全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去实现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转型道路。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和原来的9个研发中心完全不一样,是平台型的研发中心。原来研发中心指的是自己有多么高能力的研发人员,自己的研发机构就有多么高的能力。海尔的研发中心是看能整合到什么样的能力,就代表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能力,所以这五大研发中心完全是平台型的,以此形成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另一个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收购了三洋白电和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两个。
从管理角度来看,海尔及其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多家商学院研究的对象。
经典创业故事:
张瑞敏砸仓库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但在中国市场,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2008年8月28日,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不是冰箱,而是仓库。
当张瑞敏及海尔决策层提出要取消DC库(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的时候,整个市场的人员都炸锅了。市场人员直接说:这是不可能的,市场形势那么差,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别说取消仓库了。要是取消仓库的话,销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户的反应也非常大。一位海尔的老客户、也是大客户给海尔反映:“你们要取消仓库,大方向我们认可,但你们这样做是违约的。”因为按照经销合同,客户是在当地的海尔仓库提货。没了仓库,给客户造成了交货不及时的麻烦。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做法是:卖不出去就停下来,停下来怎么办?停下来倒逼企业内部的体系。为了不让变革的成本影响到客户,海尔改变了自己的供应链流程,周下单、下周单,按单生产。虽然没有仓库了,但通过订单模式和流程的变革,海尔把货放在公路上,放在集装箱上,实现即需即供。
国庆节之后,金融危机明显波及到中国市场,市场零售大幅下滑,行业的库存大幅上升,而海尔的库存处理得恰到好处。 阶段(2012年——2019年)
2012年12月26日,海尔创业28周年之际,张瑞敏宣布海尔进入第五个战略阶段,其战略主题为网络化战略。
张瑞敏再登顶级商学院
2012年12月,瑞士洛桑。全球知名商学院瑞士IMD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颁给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以表彰其对现代管理艺术与实践所做的贡献。
时间向后回拨一天,西班牙IESE的学术报告厅内,张瑞敏在IESE商学院院长卡纳尔的陪同下,走进学术报告厅。随着演讲开始,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碰撞由此展开!
在了解到张瑞敏受邀即将来西班牙,就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话题,阐释海尔人单合一管理理论做演讲报告的消息后,来自欧洲管理领域的各界专家学者精英来到现场。“由于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在其所属国际化企业推广获取的成功,这一管理创新模式也在欧洲引起极大关注。原本300个到场听讲名额,结果有600余人申请,这在IESE商学院历年举办的学术讲座活动中是非常少见的。”西班牙IESE商学院相关人士介绍。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张瑞敏的观点和见解,让全场听众聚精凝神。
在瑞士IMD商学院,张瑞敏带去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同样很受关注。 “张瑞敏先生,请问您是如何将人单合一模式贯彻到整个企业具体运转流程中的?”“您说海尔的转型是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这是否意味着海尔成功转型后的经验,可以让全球企业来借鉴?”……现场的企业家和学生争相提问。
IESE商学院卡洛斯教授对张瑞敏此行的评价是:张瑞敏先生的演讲,给沉闷的欧洲经济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张瑞敏先生带领海尔所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一场互联网时代管理思想解放运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旧走向创新,海尔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进取、速度与价值的追求,通过对人单合一文化融合的研究,海尔的探索具有了时代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