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保护与工业论文 1500字

2.淄川的经济发展

3.你有哪些非常环保的好习惯?

4.节约水资源的资料

5.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工业洗衣机25公斤价格_75公斤工业洗衣机价格

分类如下:

一、废金属:

磷铜、红铜、白铜、紫铜、青铜(62#、65#)、黄铜、漆包线铜、铜屑、铝、不锈钢(316.316L.304.301.202)、不锈铁、锌合金(渣)、铅、工业铁、镀金、镀银制品等废五金废有色金属回收

二、废电子:

电子脚、含银锡、无铅锡、含铅锡、锡渣、锡条、锡线、锡灰、锡膏、线路板、IC、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变压器、充电器、废电缆电线、电阻、等废电子回收

三、废塑料:

废蜡烛、亚加力、硅胶、尼龙、菲林、吸塑、赛钢、475、ABS、PS、PP、PC、PVC、PCDVD光盘料、PU、PA尼龙、POM赛钢、PS、PP、PET、PCB板等废塑料废件回收

四、废 钴:

钴粉、钴酸锂、镍钴酸锂、铝钴纸、电池正极片、负极片、电池正极边料、42#冲边料、79#冲边料、电镀阳极料等废品回收

五、废电池:

锂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锂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摄录机电池、数码相机电池、PDA电池、对讲机电池等废电池回收

六、废 镍:

电解镍、镍边料、电铸镍、电池导电镍片、发泡镍、镍带、电池导电镍片、镍纸、镍箔、镍网、含镍合金、镍光盘、废镍锡珠、废镍珠、单晶硅片、亚镍粉等废料回收

七、废硅片:

废单晶硅、多晶硅、籽晶、破碎硅片、光刻片、蓝膜片、太阳能电池片、边皮硅材料、电池片、硅棒、硅头尾料、硅晶圆、IC级硅片、裸片等废硅片回收

八、贵金属:

镀金、金水、银靶、镀银、镍、铑、钯、铂 ,钴、钨钢、钛、等贵金属废料回收

九、废纸

白色废纸 ,书籍、杂志废纸 ,旧新闻纸,纸箱与纸板废纸 ,纸袋废纸和牛皮纸纸,混合度纸

十、废玻璃平板废玻璃、 压花废玻璃、中空废玻璃、钢化废玻璃、夹丝废玻璃、高性能中空废玻璃、玻璃马赛克、夹层废玻璃、有机废玻璃、无机废玻璃、磨砂废玻璃、防火废玻璃、防弹废玻璃、特种废玻璃

十一、废水

分类

按工业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分为: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无机废水、含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有机废水、兼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和仅受热污染的冷却水。例如电镀废水和矿物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无机废水,食品或石油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有机废水。

按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加工对象可分为造纸废水、纺织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冶金废水、炼油废水等。

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分为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酚废水、含铬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

可回收垃圾是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报纸、杂志、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饮料瓶等。

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但由于道路果壳箱不应投放厨房垃圾,所以果壳箱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即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其中有害垃圾指的是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如:电池、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用品、染发剂、杀虫剂容器、除草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旧小家电、废打印机墨盒、硒鼓等。

其他垃圾是对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之外的所有垃圾的总称,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贝壳、烟头、灰土等。

扩展资料:

废品规格

废品按其不符合原定规格或技术标准的程度,可分为可修复废品可不可修复的废品。可修复废品,指废品经过修复可以使用。

而且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不可修复的废品指废品不能修复,或者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废品损失,包括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减去废品可回收残值后的报废损失、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出售后发现的废品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包括退回废品时所支付的运杂费等,应作为管理费用处理,不包括在废品损失之内。

可修复废品的损失一般与合格产品发生的费用一样,先根据材料费用、工资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分配表借记“废品损失”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核算

为了核算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可在“基本生产”账户下设置“废品损失”明细账户组织核算。借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贷方登记应从废品成本中扣除的回收废料的价值。该账户借贷双方上述内容相抵后的差额,即为企业的全部废品净损失。

其中对应由过失人负担的部分,则从其贷方转入“其他应收款”账户借方,及时要求赔偿;其余废品净损失,应该全部归由本期完工的同种产品成本负担,列入“废品损失”项目。

即从“基本生产─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产品”账户的借方,结转后的“基本生产─废品损失”账户应无期末余额。

百度百科-废品

环境保护与工业论文 1500字

我国大中小型工企划分标准修改

日前国家对现行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改。《标准》将不再沿用旧标准中各行各业分别使用的行业指标,而是统一按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多少归类,主要的考察指标是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划分的依据是1998年的统计数据。

参照一些国家的标准及各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根据新修改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统计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计为10177家。

按新的划型标准,在国家统计局目前掌握的40多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合计为10177家,比原标准的24120家减少了13943家,减少57.8%,其中大型企业为991家,比原标准的7223家减少了6223家;特大型企业62家,比原标准的268家减少了206家;小型企业为458329家。按新标准,大中小型卓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为0.21%、1.96%和97.83%,这一结构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规模结构基本相似。

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说明

1988年月4月发布 1992年补充

一、本标准是在1978年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和国家统计局现行《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由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会同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经过协调平衡,做了必要个性与补充,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和劳动人事部于1988年发布,作为全国工业企业划分大中小型规模的统一标准。

1992年,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又对本标准进行了补充,以国经贸企[1992]176号文件予以发布。新补充的标准与原标准具有同样效力,统称为《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全国划分工业企业大中小型规模统一按照此标准严格执行。

二、本标准适应范围以全部工业生产企业的基层统计单位为划分单位,不论企业隶属于哪个部门,均应按其所属行业统一标准执行。例如电子、核工、煤炭、冶金等部门所属的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均按机械工业行业中仪器仪表企业的标准执行。

三、本标准依企业生产规模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档)、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档)、小型四个类型。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功分的必须按产品设计生产能力或查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即依上年度财务决算数据)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设计能力: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新建、扩建或技术发行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产品生产能力。

查定能力:是指由于进行设计发行技术革新等措施,企业产品能力已超过原设计能力,或者由于地质条件、设计条件的改变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能力,在主管机关组织领导下,对企业生产能力重新进行查定,并经主管机关批准的产品生产能力。

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划分规模的企业,属于1986年以后新建的企业,应考虑扣除固定资产价格增长的因素。

四、几项注释:

1、黑色金属工业的钢铁联合企业 指具备从采矿、炼焦、炼铁、炼钢到成品钢材全部生产过程的企业。

2、有色金属工业企业 按生产不同种类的金属分别规定划分标准:

(1)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指从事采矿、选矿、冶炼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

(2)轻有色金属一般指比重在4.5以下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铝、镁、钠、钾等,钛也列为轻有色金属。

(3)重有色金属一般指比重在4.5以上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铜、铅、锌、钴、汞、镉、铋等(镍、锡、锑稀有金属单列标准)。

(4)常用有色金属一般指以下10种常用有色金属:铜、铝、锌、铅、镍、锑、锡、汞、镁、钛。

3、化学工业

(1)生产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的企业,因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石化工业的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的生产能力划分,可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标准划分。

(2)按生产能力划分两个品种达到同一档次,可升一档次,如企业中两个品种分别达到中一标准,可升为大二。

(3)磷肥厂(普钙):有自产硫酸的,其小型标准为10万吨以下。

4、机械工业

(1)汽车制造企业的大中小型标准仅适用于载重5吨以下汽车制造厂;重型汽车制造厂是指8吨及以上的载重汽车、7吨及以上的倾卸车和15吨及以上的公路牵引车厂;超重型汽车厂是指生产20吨及以上特种重型载重汽车、载重牵引车的企业。汽车厂、重型汽车厂按生产能力划分,超重型汽车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标准划分。有些汽车厂同时从事汽车制造与汽车改装,应按其主要生产活动性质来划分大中小型。

(2)大中型拖拉机是指20马力(14.7千瓦)以上拖拉机,按部颁布标准台计算。

(3)生产继电器、电容器、微电机的企业参照仪器仪表行业的标准划分。

5、建材工业 平板玻璃标准箱与重量箱的折算比为1:0.85。

6、轻工业

(1)造纸厂综合生产能力指企业具有自制纸浆的纸和纸板综合能力达到规定标准的;商品浆能力达到规定标准的;自制纸浆的纸和纸板综合能力低于规定标准,加商品纸浆能力超过规定标准的。

(2)双门电冰箱为标准台,双门电冰箱与单门电冰箱的折算比为1:0.72;多门电冰箱视同双门电冰箱。

(3)双桶2公斤洗衣机为标准台,双桶洗衣机与单桶洗衣机的折算比为1:0.59;套桶全自动洗衣机与双桶洗衣机的折算比为1.3:1;滚桶式洗衣机与双桶洗衣机的折算比为1.5:1。

(4)精制盐与原盐的折算比为2.2:1,两种产品不得重复计算。

(5)手表企业的标准仅指生产手表的全能厂,对来件组装电子表的组装厂,应区别于全能厂的标准,全能厂与组装厂折算系数为1:5。

7、纺织工业

(1)化学纤维企业既生产长丝又生产短丝,可将长丝能力折合为短丝能力,然后以短丝能力作为划分标准。1吨长丝能力折合为3吨短丝能力。

(2)精、粗毛麻纺织厂标准是指全能企业。如精纺企业具备从纺织、印染到成品的全套加工生产能力;粗纺织企业具备从原料加工、纺织、印染到成品全套加工生产能力。不是全能厂的、则精毛纺、麻纺大型一标准为2万锭及以上,粗毛纺为0.9万锭以上。

8、凡按生产能力标准划分的企业,不仅生产能力要达到本标准,同时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大型一档企业一般控制在6000万元以上,大型二档企业一般控制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轻工行业的造纸、洗衣机、自行车,纺织行业的棉毛、麻、丝、绢纺织,烟草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必须在2000万元以上。

9、作为基层统计单位的电力工业局,如果下属有大型的发电厂或供电局,该电力工业局可列为大型企业,也可申请为特大企业。如果电力工业局内只有中型电厂或供电局,只能列为中型企业。

10、市政公用工业

煤气企业:

(1)年末供气户数:指本企业年末所拥有的实际居民用户数。

(2)人工煤气工业用户按10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公共福利用户按2立方米/日折或一个用户。

(3)液化石油气按其使用钢瓶的种类(50公斤及15公斤两种)分别折算成一个用户。

(4)天然气工业用户按4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公共福利用户按0.8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

(5)不直接供应用户的独立的煤气生产企业,某年末供气户数指标按煤气实际供气能力(日供气量),按照居民用量占60%,非居民用量占40%的比例,并按居民户用量2立方米/户·日和非居民用量10立方米/户·日折算成居民用户。

11、《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中,凡规定有两项(或以上)划分的行业,企业规模的两项(或以上)指标同时达到标准。

行业类别 特大型企业标准

一、钢铁工业

(一)钢铁联合企业 ①年产钢15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0亿及以上。

(二)独立铁矿 ①年产铁矿石能力60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8亿元以上。

二、有色金属工业

(一)有色金属联合企业

1、镍、锑、锡加工企业 ①年产能力5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 值6亿元及以上。

2、重金属企业 ①年产能力7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二)氧化铝企业 ①年产氧化铝能力6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三)冶炼电解企业 ①年产电解铝能力2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8亿元以上。

三、煤炭工业

矿务局(或独立煤炭开采企业) ①年生产能力1000力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以上。

四、石油工业

(一)天然气开采企业 ①年产天然气能力50亿立方米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20亿元及以上。

(二)石油开采企业 ①油田年开采能力35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20亿元以上。

五、石化工业

石化联合企业 ①年生产能力:

原油加工500万吨及以上,

化纤单体、聚合物20万吨及以上,

基本有机原料20万吨及以上,

乙烯30万吨及以上,

合成橡胶20万吨及以上;

(注:生产能力其中一项达到标准即可。)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8亿元以上

六、化学工业

化工联合企业 ①生产能力:两种及两种以上产品的

年生产能力达到大一标准;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七、电力工业

(一)发电企业 ①装机容量:l20万干瓦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二)供电企业 ①售电量:l00亿干瓦小时(度)及以上;

送电线路:2000公里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八、军工工业

(一)航天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二)航空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三)核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四)兵器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九、机械、电子、森工、轻工、纺织、医药、市政公用企业

(一)机械工业

1、重工机械制造企业 ①年产能力6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注:两个指标须同时达到标准)

2.汽车制造企业 ①年产5吨以上载重汽车8万辆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及以上

(注:两个指标须同时达到标准)

轿车制造企业 ①年产能力5万辆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及以上

(注:两个指标须同时达到标准)

3.拖拉机制造企业 ①年产36.8千瓦(5O马力)及以上拖拉机

6万标准台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注:两个指标须同时达到标准)

4.船舶修造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5.通用机械、机床制造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二)电子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三)森工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四)轻工业

1.盐、糖、造纸联合企业 年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2.印制工业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注:专指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总公司

所属印钞制市企业)

(五)纺织企业

化纤联合企业 ①年产能力化纤30万吨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六)医药企业

化学原料药企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5亿元及以上。

(七)市政公用工业

1、自来水企业 ①实际综合生产能力250万立方米/日及以上,

②Dg75以上供水管道长度2500公里及以上;

③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注:各项指标同时达到)

2.煤气企业 ①年末供气120万户及以上;

②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亿元及以上。

(注:各项指标同时达到)

淄川的经济发展

不要总想去抄袭别人的,我帮你找了一些资料,自己组织语言写吧。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制定相关

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需要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是企业发展的需

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数千年主要是农业生产,手工业很少。原始的手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很小,而在农业生

产中主要是靠天吃饭,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化肥,因而对环境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对环境的影响能被

环境的自我净化作用消除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机器、能源大量使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工业生产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液、废

气、废渣;在农作物产量巨增的同时,引起了农作物含农药残留量高、土壤土质恶化、益虫灭绝等问题。这些都

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93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机光化学烟雾、水俣病、骨痛病等一系列

公害事件。我国近93年来环境也逐渐恶化,9333年中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

67?7@的断面为!类水质,92?;@的断面为"类水质,;?>@的断面属#类水质,2<?4@的断面属劣#类水

质。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均集中在城市河段。监测的96A个城市中B降水C.值范围在A?23 D 7?73之间B

267个城市出现过酸雨B占;2?4@B其中>9个城市年均C.值小于6?;B占<;?9@E2F。一些污染严重的乡镇,

癌症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数倍甚至23倍。环境的恶化既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健康,也制约了工农业

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限制。

#$%&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明确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当代人要

发展,满足其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二是当代人的发展要有限度,它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这

样才能使人类的发展得以延续。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其生存的环境。恶劣的

环境条件必然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制约发展,而和谐的环境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社会的

统一会使社会有秩序、有步骤地良性发展。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

理好经济增长与综合效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考虑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

律,把经济搞上去,但把环境污染了,资源破环了,这样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势必影响今后的发展。环

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限制人们对资源的无限度不合理使用和对环境造成污染,限制那些高投入、高

能耗、效益差、污染重的产品的生产,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发展那些低投入、低能耗、效益

高、污染轻的产品,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稳定、持续地良性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健康

发展,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保护和创造出更适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环境,

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目的,我

们应该在发展中保护环境,通过环境保护使得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去。

"制定政策,改善技术设备,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技术来实施,要根据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计

划。#$&’年!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得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宣

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

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联合国于#$$’年!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

宣言》和《’#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长期的、

共同的发展战略。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我国也陆续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中国’#世纪议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法》(修订后的《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内容。迄今为止,我国共颁布了!部环境保护法律,#)

部资源法律和"*项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了*’&项国家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对促进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发明创造了各种技术、设备、产品,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以纸代塑消灭白色污染,使用无铅汽油、无氯氟化碳气溶胶制造品(发用摩丝、定型发胶)、水性漆料、无汞

镉铅电池,使用无磷洗涤剂,用氨或其它制冷剂代替氟里昂,用水为溶剂的油墨代替化学试剂的油墨,用干法

胶片冲洗系统代替湿法系统。产品包装在使用后回收和重复使用,废物回收加工后循环使用,大力发展清洁

生产,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使用过程。节能、节水、节原材料,选用少废

或无废的新工艺、新技术,使产品设计、制造更加合理,改善、提高、开发和利用污水废水处理、防尘、除尘、噪

声控制、垃圾焚烧、机动车消声和尾气净化等环境治理技术与设备。这些技术、设备、产品的推广,使得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各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讨论,每逢“世界环境

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各地都举行各种集会,演讲,宣传环境知识。日本的幼儿

园、中小学、社会团体、企业均有自成体系的环境教育教材、课程及详细的教学大纲,制定了教学目标。美国有

严密的环保法,严格执法。我国各级单位也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宣传及实施工作,#$$%年开始的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关注,新闻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人们逐

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繁衍都是各种环境资源对之不断提供物质及能量的结果,空气、土地、森林、绿

地、山川、湖泊,海洋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该是有限度的,不应对环境产生危

害。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当今,人们在选择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有利于健康和环境。随着绿色食

品的兴起,绿色浪潮席卷世界,绿色电视、绿色冰箱等各种绿色产品相继推出,绿色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其

原因就是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数字,#$$$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达%&&&亿美

元,有’&(的荷兰人、$&(的德国人、’$(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的瑞典人愿

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的加拿大人愿意多付出#&(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的日本人

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世界各国的商品包装上“绿色食品”、“可回收利用”、“可生物降解”、“对臭

氧无害”之类的字样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表明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

文化生活与消费,人们更加关心其自身的健康、生存环境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能力的大小不仅表现在其产品的功能、价格、质

量等方面,也表现在其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在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相对较严重危害的、影响人类健康及今后发展的产品,日益受到冷遇,同时各国为

了保护环境使经济良性发展,相继颁发了各种环境保护法规,那些高消耗、低产出、环境危害大的产品和企业

受到严格限制及制裁。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重视环境问题,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和外部条件,改造更新

陈旧的技术、设备与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生产更符合环保要求的新产品,将环境保护和利润最大

化融为一体,提高产品竞争力,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国家的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环境状况与每一个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息息相关,每个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

国家的环境状况也就大为改善,国家经济得以良性发展。

另外,国际上已签订了许多环保协定,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这些环保

协定和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日益增大,不符合国际环保法规要求的产品在进出口时受到限制或禁止,这

对生产外贸产品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对整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国家和企业都必须密切

注视国际环保法规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研制、开发、生产符合国际环保法规的新技术、新产品,使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总之,环境污染是人类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它阻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污染防治,搞

好环境保护,不仅是当今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每个企业、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

资料来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你有哪些非常环保的好习惯?

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7%。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61.3∶35.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086万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5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亿元。贷款余额58.97亿元。

农业总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0.49万公顷。粮食总产8.56万吨,平均亩产227公斤。粮经产值比1∶1.85。肉猪、牛、羊年出栏14.1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2.6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1万吨。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实现销售收入149.2亿元,增加值48.62亿元,利税19.2亿元,利润11.32亿元。 建设环保基本建设投资0.47亿元。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21亿元。建筑业总产值6.2亿元,实现利税5815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35万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总投资2.44亿元,比上年增加0.88亿元。

交通邮电邮政业务总量2789.76万元。电话总户数18.83万户。公路通车里程956.25公里,年货运量1591万吨,客运量1354万人次。

贸易旅游城乡集贸市场 个,商品成交额114.99亿元。进出口总值21847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9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9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17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境)外客人 1600人次,国内客人149.8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00万元。

教科文卫各级各类学校153所,在校生113375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7.6万人;教职工9116人,其中专任教师7709人。科研机构48个,4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4处。医院26处,床位962张,卫生技术人员1321人。

社会生活全年支出救济金78万元。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221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15元,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0元,人均居住面积26.85平方米。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3%。其中,批发贸易业完成49.9亿元,增长13.37%;零售企业完成28.86亿元,增长23.06%;住宿业完成0.5亿元,增长49.02%;餐饮业完成12.06亿元,增长25.75%;其他完成2.6亿元,增长46.4%。从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零售额完成0.9亿元,同比增长7.25%;非公有经济零售额完成93.03亿元,同比增长18.75%,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39.8亿元。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6.07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0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5.01%,其中增值税23563万元,增长29.20%;地方财政支出107243万元,增长20.34%。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178.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9.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46亿元,增长10.%;各项银行贷款余额76.46亿元,比年初增加5.58亿元,增长7.88%。 物价上涨较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0%,比上年上涨2.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6元,比上年增加2245元,增长18.12%;人均消费性支出10421元,增长15.26%。农民人均纯收入6786元,比上年增加835元,增长14.03%;人均消费支出4743元,增长17.04%。年末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349元,增长19.85%。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

彩色电视机 145.4 台

电冰箱 125 台

家用电脑 800 台

洗衣机 120 台

摩托车 103.33 辆

空调器 140.33 台

移动电话 198.67 部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

洗衣机 140 台

电冰箱 85 台

空调器 63 台

抽油烟机 34 台

摩托车 125 辆

电话机 130 部

移动电话 120 部

彩色电视机 107 台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参保人数超过10万人,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共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83亿元,增长24%。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82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0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28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8%。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区出生人口6177人,出生率为9.17‰;死亡人口4318人,死亡率为6.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6‰。年末全区总户数为231062户,总人口为673706人,比上年增加791人。 山水集团(淄博)一期工程投产

岭子镇与济南山水集团合资兴建的山水集团淄博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和第八期国债专项资金项目及淄博市“三○工程”,计划总投资8亿元,分两期完成。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年产水泥熟料360万吨,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2003年11月建成投产,投资4.9亿元,日生产能力5000吨,预计年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8000万元。这是淄川区年内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

打造鲁中商贸基地

年内,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服装城、建材城两大商业圈,倾力将淄川打造成鲁中商贸基地。总投资4.6亿元,建成新星物流配送中心、新东方女人广场、仟佰汇购物中心;开工建设了中国淄川服装城、淄川水产城、淄博威通现代物流园、五金机电城、建材城改造工程、中国财富陶瓷城、汇金城、装饰建材广场等工程。随着诸项工程相继建成,淄川批发市场日趋强大,现代物流业逐步发展。

中国财富陶瓷城首期工程竣工

中国财富陶瓷城由香港恒兴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淄川永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三期完成。首期工程于4月动工,9月竣工,投资1.36亿元,开发面积10万平方米。该项目被列为淄博市2003年度流通“三○工程”。

企业技术创新年活动

年内,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年活动,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投入3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一是组织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53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50项。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50吨核苷酸浓缩工序技术优化创新项目和淄博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秸秆屑栽培花菇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双十”工程项目。二是重点培植以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食用菌生产企业,年生产花菇菌袋100万袋,其中出口50万袋;开发培育新型食用菌品种百灵菇30万袋;新增收入近100万元。三是全区专利申请139件,4项科技成果获淄博市科技进步奖,搜集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35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29.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8.13%,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年内,淄川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被评为山东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淄川区提供优惠政策,投入600多万元大力发展黄烟生产,种植面积达1402公顷,烟农1929户。一是健全技术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从临朐、沂源等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投入23万元实施户籍网络化管理;实行领导包片、驻村,及时解决黄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改善黄烟生产条件。投资25万元,新建小水窖800座,总蓄水能力7580立方米,引进可移动式渗灌设备,全区烟田浇灌面积达万亩以上;投资100万元,新建评级仓2个、货场1处。全年收购烟叶215.2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52.5%,总收入达到2309.06万元,实现特产税399.08万元。

节约水资源的资料

1、节水为荣─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3、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4、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5、慎用清洁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变暖出力

9、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11、利用可再生能源─不要让能源耗竭

12、做“公交族”——以乘公交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气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16、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19、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21、维护安宁环境──从我做起

22、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产品

2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24、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25、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26、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27、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28、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30、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1、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3、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4、交换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5、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36、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37、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39、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40、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41、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2、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3、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44、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5、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6、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7、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48、领养树木──做绿林卫士

49、无污染旅游──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50、做环保志愿者

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极端一点说,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

淡水资源是这样的重要,但长期以来却受到人类的不公正待遇。不注意珍惜它,保护它。久而久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世界淡水资源的现状及未来表示了非常的忧虑。有人测算,当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这就是说,在21世纪,全世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就是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淡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如何,自然受到世界上有关人士的关注。

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具体说,可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人多水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北方缺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家知道,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随着中国人口的逐步增加,水资源同人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今中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现在已有13亿多人口,人均占有量仅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这样算来,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中度缺水国家的行列。

中国淡水资源不仅不丰富,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最为缺水的地区主要在北方。据统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却占了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了19%。水资源最为紧缺的黄、淮、海河流域本身,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7.7%。目前,中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

二是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三是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

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是对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淡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淡水资源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观上的原因,像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些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天之禀赋”。这些问题,就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看,解决起来,能力还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

二是主观上的原因,像水的浪费和水的污染,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其中,较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观以及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理解为是单一的GDP的发展;把GDP的增长,看作是自己官职升迁的捷径。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他们发展经济就会产生短期行为,用他们习以为常的粗放的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脚,甚至为了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污染环境为代价,将成千上万吨有害物质排泄到江河湖海。

三是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增加了许多,在人口和经济总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资源总量大体不变的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四是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单一的、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没有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来,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对淡水资源的治理及其展望

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为了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相应落实计划。其中,有几个方面是引人注目的。

一是南水北调工程进度将加快。我们前边已经讲过,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今年在贯彻“十一五”规划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有关部门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同节约水、保护水、高效能利用水的新体制新机制。主要有:

(一)、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创新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90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如何?其结构变动有何特点?搞清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几年统计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年和1994年分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

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医疗及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绝对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较20世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未来居民消费将如何,本文作简要分析。

一 消费模型建立及发展变化轨迹的探讨

1.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要预测未来居民消费,必须先预测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大环境下,要预测国民生产总值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权威人士经过对样本的观察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国民收入呈近似指数增长。施发启预测中国GDP的增长率在1998~2010年分别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发启,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预测“199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接近13%, 但其很快就会平缓下降,保持近似于8%的增长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结合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目标导向,“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现状,确定理想预测方案:2001~2005年为8%左右,2006~2010年为7%左右,2010~2030年为6.55%左右,2031~2050年为6%左右。根据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可预测表1。

表1 未来中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费额的预测。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构成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技术水平、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但基本因素还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选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模型作为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其模型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当期消费额,NI表示当期国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费额,β表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μ表示随机误差,α为一常数。根据1979~2000年时序资料参数及用Durbin-Waston检验,(D.W=21.1733)得出预测模型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未来中国总消费额的预测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终消费额(亿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于消费额由居民消费额和社会消费额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两种消费。出于一种愿望——城市化目标导向,认为城乡差别将会缩小,以下选定未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的预测方案为:2001~2005年为215%、65%,2006~2010年为212%、70%,2011~2030年为205%、75%,2031~2050年为200%、80%,预测结果见表3。

表3 未来政府消费额和城镇、农村居民消费额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费额(亿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费额(亿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预测(亿)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从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绝大多数符合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整体消费结构朝着优化方向发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将出现许多消费热点。

二 居民消费热点展望

由于消费品和劳务丰富多彩,购买力流向相对分散,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智,消费热点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排浪式的增长,在时间上可能出现渐进的特点。商品品种的相对分散,城乡、地区之间消费热点交错出现,不会高度集中,其消费热点主要表现为:

1.住房消费及围绕住房消费的室内装饰。住房不仅是基本的生存资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国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势必导致住房消费的稳健增长,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预期的提高,他们会更加讲究居室环境优美、舒适及情调。居民住房消费热的结果是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使民用建筑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诸如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室内装饰业及家用电器业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就业。

2.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将随着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亮点,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据旅游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 就会萌发国内旅游欲望;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将提到日程上来, 依上面分析,未来中国居民的收入远要超过此数。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是极好的佐证,旅游业创汇收入从1996年的几亿美元增至现在的几百亿美元。旅游消费的兴起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了收入,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协调发展。

3.信息消费。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脑及宽带网将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我国“九五”时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消费基数的增大,必将对消费、生活产生更大的变革。

4.文化教育消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广大居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减少,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势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费。未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空间扩大,客观上要求居民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现在,许多国家已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我国的汽车也必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但自行车消费和摩托车消费也将长期存在。

6.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展望。目前虽然我国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消费热点,但家用电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将成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起点较低,市场容量大;二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三是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费市场条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费市场特点

(1)一国多市。北京人首选巧克力是英国的德芙, 广州人则青睐从欧洲大陆进口的Ferrero Rocher。这种喜好上的差异不仅是价格和品味的差异,更是两地的文化差异。此外,由于我国居民购买力相差较大,在各地推介的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也因地而异,所以出现一国多市实属正常。

(2)超市旺过因特网。尽管中国目前有1000万因特网用户, 但对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来说,计算机相对价格过高,上网费还太费,大多数家庭不能把它列为经常开支项目,因此,一段时间内,我国网上购物还难以大规模开展,传统的超市还有着大的发展前景。

(3)个性消费时代到来。个性消费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够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或者虽不能自主设计产品,但至少产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设计和变化。其所以出现个性消费,一是由于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赋予产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体现主人独特的修养情操;二是由于买方市场出现,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可以在众多产品中挑来拣去;三是人们回归天性,“自己的”意味着自豪、品味、自主,这是人之天性,它体现在消费上,就是“个性消费”。

(4)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知假买假,知差买差;二是购买知识缺乏,成本意识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银行储蓄情洁浓厚,这些问题的存在较大地影响我国市场发育的程序和市场化进程。

2.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一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是居民消费地位的变化。在客观上已经从经济末梢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先导。第二是消费模式变化。已从实物化、福利性、静态式、听命于政府化安排,转变为商品化、动态化、市场化、自主化、取决于货币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乡消费结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食物消费明显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高、选择性增强、结构多样化。物质消费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费占据了第二位。第四是城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开始从自我积累型转变为量力而行的适度消费和信贷消费。二是买方市场格局呈常态之势。在微观上,意味着消费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进入了长期的微利时期,经济增长不可能再指望消费膨胀来拉动,促进消费也将不在是权宜之计。三是动态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费群体日益明显,形成了消费层次多样化中的三大轴心。社会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2)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近几年,在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消费,刺激消费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是银行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促进和规范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八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改变储蓄——消费比例,征收利息税,刺激储蓄资金向消费品市场分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加大了对个人购房的支持。

二是调整居民收入政策。从1999年7月1日起,国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保障,这三条社会保障制度线水平提高了30%,同时还实施了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大幅度提高工资及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数超过1亿人以上。这一措施对于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促进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发行国债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国家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资资金进入经济运行,对活跃经济、带动消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减免个人住房交易中的有关税费,使居民个人购买住房的比例上升。并改善家居环境、家庭装饰的愿望十分强烈,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五是假日经济的推动。国家实行“五一”、“十一”放长假的政策,产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应,使旅游、交通、商业及相关经营部门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企业效益改善,职工收入增加,其间接效应是旅游、交通、商业等经营部门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支出。

六是物价下降幅度减缓,部分省、市出现正增长。国家取消了通货膨胀时期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这样消除了居民持币待购的心理,促进消费市场活跃。

此外,高校的扩大招生,也将增加我国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费市场运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水平低于70%。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被动,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与居民预期心理不佳,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阶段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大有关。

(2)加入WTO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存在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和服务源源不断涌入我国,促使消费总量的增长,加速国内消费品高价格体系的解体。二是加剧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品种、质量、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三是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消费品市场明显的收入——消费差距,入世会加剧消费品由外部——东部——中部——西部依次传递的“挤压效应”,进一步改变国内原有消费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并有可能加剧省区之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消费安全受到新的挑战。五是加入世贸组织使一部分消费者产生降价预期心理,因而作出推迟消费的决策,这对于汽车等商品市场销售影响较大。

(3)我国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 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和原有的失业、新增劳动力的待业大军,使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对即期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员的失业,其收入相应减少,最终抑制消费的增长。

(4)农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较前几年是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国家进行了粮食、棉花收购体制上的改革、粮食、棉花价格全面放开,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仅粮、棉价格下降一项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减少80%左右,全国农民总收入减少近700亿元。在农产品价格走低, 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收入差距拉大。东部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的需求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而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

四 增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思路

1.培育国内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未来国内消费的增长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效率,使社会有限的资金倾斜投向对经济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和产品上。当前农产品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任务是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确保农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强化消费信心。从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资和消费,而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庆方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由政府统筹统包,使居民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社会福利方面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旧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费信心。

3.开拓消费市场,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消费领域过狭,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或者购买力流向过于分散都难以形成消费热点。因此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市场,要增加产品供应,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质量,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同时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4.优化供给结构,解决需求断层。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生存必需的消费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的高收入阶层又无这种消费欲望,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需求断层”由此而产生。因此,改善整体消费倾向,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消费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降至1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这一消费群体来说,他们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个性化。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正处于从小康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阶段转变,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就目前的消费品供给而言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其边际消费倾向虽然最强,但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更讲究实惠、实用,改善其消费状况,增加即期收入是关键。

5.增加投资与出口。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趋势好, 据统计,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贸易增长由近两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几年,我国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动的影响, 其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沿海消费品市场转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资金投向西部地区,西部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说沿海是出口拉动消费,西部则是投资拉动消费。

6.加速推进流通创新。“入世”过渡期把消费品市场培育和流通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建立现代化消费品畅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代理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迅速提高中国消费品批发业,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国民经济运行和满足消费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商业企业肩负的经济循环、资源配置、信息导向、风险承担和迎合消费者五大功能,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发展。“三跨”式的批发商、零售商集团,即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特大型商业集团,按照“强强联合”的思路,做大、做实、做强。以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利于同国内外消费者、生产者建立更加广泛的服务贸易关系。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只要政府调整好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确实增加人民收入,那么,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和预期是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郑必清,王启云.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3〕张少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