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庄冰箱维修_北京冰箱上门维修
1.八里庄的基本信息
2.谁现在在,帮我现写一篇作文(不能是抄别人的),作文主题叫”我身边的雷锋故事“,字数差不多600~800字
提问者纳
臭氧,化学分子式O3,又名三原子氧,因其类似鱼腥味的臭味而得名。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臭氧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大多数人对臭氧的认识可能就像臭氧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样远,不过,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臭氧机,宣传的功效也几乎无所不能:处理食品,净化空气、水,消毒杀菌和保健等等。但是很多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臭氧机是否能达到广告宣称的功效?臭氧会不会将有益的营养成分也处理掉?臭氧机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记者调查了几位正在使用臭氧机的读者,并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
调查顾问:
宋广生: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李复兴:著名水营养学家,我国水生理科学奠基人,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
臭氧机最好别处理肉类
调查对象一:李女士,63岁
购买时间:5年前
购买途径:直接到臭氧机销售点购买
臭氧机价钱:2800元
购买目的:同事买了个臭氧机,经常用来清洁空气,还能处理蔬菜、水果、各种肉,甚至还处理大米、鸡蛋、面粉什么的,处理猪肉后总会有大大小小的泡沫,闻起来还有点臭。后来,我就跟老伴商量也买了一个,台湾生产的。
使用情况:有时用它处理完豆芽后,看到产生了很多的泡沫,感觉豆芽“很脏”、有问题,就不敢吃了,干脆全扔掉。我也用臭氧机处理过其他东西,在处理猪肉时产生的沫比牛羊肉要多。但是炖好的肉口感没有明显变化,可能是没有感觉出来吧。不过现在我已经习惯用这个东西处理肉了,不经过臭氧机处理一下,这肉我都不太敢吃。
总体评价:“效果到底怎么样,表面也看不出来。但我还是担心,这个臭氧机到底能不能消除蔬菜留下的农药,会不会反而破坏了蔬菜中的有益的成分?”
专家点评:臭氧机产生的臭氧对消除蔬菜中的农药的确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臭氧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他能与农药、化肥相结合,但是并不能完全彻底地清除蔬果中残存的农药。因为臭氧与农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去除蔬果表面的农药,而此类农药用一般水洗也可去除。而消费者所担心的残留农药是系统性农药,存在于蔬果内部,臭氧根本无法接触。臭氧对蔬菜的有机成分应该没有破坏作用。对于肉类,臭氧机可能去除肉表面残留的抗生素、生长素等,但是肉类属于动物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经过臭氧处理,可能会产生具有致癌性的物质——亚硝酸,因此不建议人们用臭氧机处理肉类。
处理水后静置半小时再喝
调查对象二:郭女士,61岁
购买时间:半个月前
购买途径:在小区里听了健康讲座后现场购买
臭氧机价钱:500元
购买目的:在健康讲座上,推销员说臭氧机功能挺多的,可以清洁空气如装修后的甲醛,去除蔬菜残留农药,还有保健作用。当时买还有优惠,我就买了一台。
使用情况:因为家里的自来水有杂质,有时还有味儿,所以现在主要用臭氧机来消毒水,好像有一点效果。
总体评价:“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也说不清,应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吧。”
专家点评:臭氧能够杀死水里的部分细菌或微生物。但是臭氧会跟水溴溶解,形成溴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通常国外的做法是把臭氧的使用放在处理自来水的最前面,用它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而我国曾有一段时间在桶装水的制作过程中将臭氧消毒的步骤放到水处理的最后一步,这样很容易将臭氧消毒后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残留下来,对人体产生伤害。如果消费者使用臭氧机处理自来水,时间和浓度控制得不好,会对人体肠黏膜产生破坏作用,保险的做法是将处理后的水静置30分钟后再喝。
使用臭氧机要保持通风
调查对象三:邵女士,58岁
购买时间:1年前
购买途径:兼职做臭氧机直销的朋友推荐的
臭氧机价钱:2650元
购买目的:我的朋友对我说,使用这个臭氧机能够治疗妇科病。而且用臭氧水洗澡可以舒筋活血,使皮肤变白,治疗青春痘,喝了处理过的水后降压等等,一大堆好处。那时,我生活上也遇到了烦心事,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经常感到胸闷,浑身不舒服。虽然一台机子两千多块,觉得挺贵的,但考虑到那么多的功能,一咬牙也就买了。
使用情况:刚买上时,觉得新鲜,天天喝经过臭氧机处理过的水,感觉挺不错的。也处理过蔬菜,如香菜处理完后,觉得香菜的味变得比较浓,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也变长了,大概一周吧,不变味不容易坏。但是时间一长,觉得使用起来挺麻烦的,就很少用它处理蔬菜了。现在我只用它处理自来水,洗澡的时候使用,感觉水特别滑溜,用这水比较舒服。
总体评价:“总体感觉到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而且听说臭氧也有危害。”
专家点评:臭氧机的生产厂家和销售人员往往会将臭氧的作用夸大。其实从根本上讲,臭氧只是具有强氧化的作用,从而能够杀毒灭菌。但是不能忽视使用臭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像这位女士说的可以美白皮肤,这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也会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另外,因为用来处理洗澡水,所以免不了经常在浴室中使用,由于处于密闭空间,容易吸入过多的臭氧,对口腔黏膜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不提倡用经臭氧机处理后的水洗澡,如果有人一定要使用的话,那么请保持通风,并注意臭氧浓度的控制。
臭氧会减少电器使用寿命
调查对象四:张先生,25岁
购买时间:1年前
购买途径:托朋友购买
臭氧机价钱:1200元
购买目的:我爸爸换车后,旧车就到了我手里了,用吸尘器清过了,但车里还是很脏,有异味,朋友向我推荐用臭氧清洁,效果不错。
使用情况:经常隔一段时间就用臭氧机清洁房间和车内的空气。
总体评价:“感觉还行吧,但是不知道臭氧会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专家点评:利用臭氧清洁空气有一定的作用,是通过与有机物结合而杀菌。但是臭氧在空气中的含量是有一定标准的,超过这个标准,对人就有害。而且臭氧在空气中会和其它物质反应,产生二次空气污染物,如过氧乙酰硝酸盐类化合物。这个使用量普通人不好控制。另外,臭氧有很强的氧化作用,电器用品放在含有臭氧的环境中,零件容易遭到破坏,减少使用寿命或效能。在车内使用臭氧机,因为汽车是密闭的空间,再加上臭氧会伤害汽车中的零件如皮革、橡胶、电线等,造成软化、断裂,都将影响行车安全。因此,人在室内时千万不可使用臭氧机,如果使用时要等臭氧机关闭后1个小时,人再进去,并立即把窗户打开。使用时要放在高处,并打开电风扇,让臭氧均匀分散在房间中进行消毒。在车里使用也是如此。
专家重点提示: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气体,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消毒灭菌,不要把它的作用夸大。长期吸入臭氧或饮用经臭氧处理的水,会增加身体内自由基,对人体有害。
记者行动
大商场里见不到臭氧机
记者调查中发现,生活中使用臭氧机的人还真不少,不过大家购买的途径要么是经朋友推荐,要么是厂家上门,很少有人直接从商场购买。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型商场:华堂商场、苏宁电器八里庄店、国美电器西坝河店以及大中电器团结湖店、西坝河店,但是没有一家能够找到臭氧机的踪影。
相比之下,有位读者购买臭氧机的过程要“有趣”得多:“在五六年前吧,一位小伙子敲我家门,开门后,小伙子很有礼貌地说,恭喜您,您家的门牌号被我们抽中了,您是我们的第888位顾客,为了表示感谢,我们公司免费送您一台臭氧机,它可以处理水,用这水洗脸还能美容……但是我们要收个成本费,500元。臭氧机能有这么多的功能?试一试也无妨,我就半信半疑地买了。用了一段时间后也没觉得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还比较麻烦,干脆放在阳台上让它歇着去了……”
八里庄的基本信息
老人与时代
甲:我有很久没见到您了。
乙:对,有一年多了。
甲:我以为您没了呢。
乙:我死啦?
甲:不是,在舞台上没了。
乙:我们演员得下去深入生活。
甲:那我给你介绍一个地方。
乙:什么地方?
甲:我们家住的那大院儿。
乙:那里有什么?
甲:有什么?随便一个老大爷的话,就让你受启发。
乙:是吗?
甲:尤其是您这样的老演员,大爷一招呼就热乎着哪!
乙:怎么招呼?
甲:'哟,X老!'
乙:担不起,大爷。
甲:'一年多没见了。'
乙:可不是嘛。
甲:'我还以为您没了哪!'
乙:咳,怎么您也以为我没了。我还小哪!
甲:'分和谁比,比我是小,比你儿子你可大。'
乙:嘿,您真会开玩笑。
甲:'怎么老不见你出来溜达?'
乙:工作忙。也老没见你出来溜达呀!
甲:'不行喽,不认识道儿。'
乙:您是老北京,这道儿您都熟。
甲:'只能说大估摸了,新地方不灵。那天听说三元立交桥新鲜,去看看,看完了转两 钟头,走了十五圈,不知道从哪儿下来。'
乙:对,您还不习惯。
甲:'都让我这样的习惯了还行,那社会还能进步吗?'
乙:这话倒是。
甲:'我习惯叫齐化门,哈德门,人现在叫朝阳门、崇文门。'
乙:早改名了。
甲:'我习惯喝豆汁,孩子们一吃说坏了,吃着是酸的,闻着是馊的。'
乙:他们不习惯。
甲:'现在孩子喜欢吃米饭,吃面包,还要吃沙拉子。一开始我还纳闷儿,这西餐里怎么还有哈拉子呀?'
乙:这你慢慢不就明白了。
甲:'从家里到外头,都得慢慢习惯。'
乙:家里边还好点儿。
甲:'好什么?也闹得慌。'
乙:怎么呢?
甲:'我那小子你知道,好鼓捣电器。正乱那年,就从旧货店买那匈牙利电子管的电视机。一天到完撤了装,装了拆。我在旁边瞧热闹。一开始不出人,全是床单儿!'
乙:床单儿?
甲:'一会儿横道儿的,一会斜纹儿的,一会儿花格儿的。我还出主意呢:行,孩子,甭换了,这块床单儿改个窗帘不错。'
乙:咳!人家那是调电视机呢!
甲:'这才几年哪,改带色儿的了。您现在到家看看,一屋子电线。这根接电视机,那根接录音机,这根接电风扇,那根接洗衣机,我在当间儿一看,嘿!天罗地网!'
乙:那您帮着收拾收拾。
甲:'不敢动,模哪儿都电门,抽冷子就打我一下。'
乙:人老了,手脚不利索。
甲:'得,没事我还是听半导体吧,这电不着。'
乙:您不是喜欢听个音乐什么的吗?
甲:'也是好听老的。什么喜洋洋,庆丰收,慢慢腾腾挺自在。现在那些音乐里边老是打鼓,'共加共加,共加共加',弄得我这心里也跟着那里边的点儿跳。'蹦呀蹦呀,蹦呀蹦呀'!那音乐你倒是照着一个点儿走哇!有时候冷不丁的停两拍,再给一大锣'哐--',您说我这心脏受得了吗?'
乙:现在音乐节奏性是强。
甲:'走到哪儿都是这歌,现在也越听越顺耳了,有时候晚上听不见'共加'几声,还睡不着觉了。'
乙:还落毛病了。
甲:'大街上也是。过去卖西瓜讲究什么?'
乙:讲究吆喝。
甲:'哎,过去一吆喝:‘块儿俩哎,先尝瓤儿高哇,后挑块儿哎--''
乙:听起来好听。
甲:'现在可倒省事,弄俩喇叭搁西瓜摊儿边上,放外婆的澎湖弯。'
乙:台湾校园歌曲。
甲:'哎!你别说,一放还真招人。这买西瓜的也是,你知道澎湖湾出西瓜吗?你就过去。'
乙:那就是招徕顾客哪!
甲:'哎呀,什么点子都有,什么都得慢慢习惯。'
乙:要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甲:'进步!过去我爱玩鸟,爱听鸟儿叫唤。'
乙:老年人有这爱好。
甲:'现在不许逮啦,要爱护鸟类,报上说这是保持生老太太的平衡。'
乙:那是生态平衡。
甲:'呕--,我也奇怪,这玩鸟的人倒是也得生小孩,可哪有生老太太的。'
乙:现在您明白了吧?
甲:'明白是明白了,可鸟市倒霉了。'
乙:怎么呢?
甲:'老有人轰!今儿个西直门,明个南苑,后天六里桥,大后天八里庄。挤兑的这玩鸟的成天绕着北京城转悠。预备俩钱买鸟,可到时候掏不出来。'
乙:怎么呢?
甲:'全买汽车票了。'
乙:咳!图什么呀?!
甲:'不就图听个鸟儿叫唤吗?我们那小子给我出主意,说:'爸,您要听鸟叫唤,我用录音机给您录去!''
乙:嘿,这是个新招儿。
甲:'别说,抽个礼拜天,还真给我录回来了。得,我在家欣赏欣赏,让小子给我放!一开始'吱吱,吱吱'还真有几声。'
乙:这就行啦。
甲:'可是听了半天老是'吱吱,吱吱',我问:‘小子,你给我录的是鸟儿还是耗子?怎么老吱吱吱呀?''
乙:您再往后听!
甲:'后边儿可乱了,一大群吱吱吱还有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声,再往后更了不得啦,吱哇乱叫啊!'
乙:什么声?
甲:'我一问,敢情这小子找不着鸟市,他跑自由市厂代客屠宰鸡鸭那儿给我录了一盘!'
乙:呕,蒙您哪!
甲:老X ,您在这种谈话中感到了什么?
乙:别说,充满了生活气息。
甲:跟大婶聊聊那内容更丰富了。
乙:是吗?
甲:'哟,老X,有日子没见您啦。'
乙:一年多了,大婶儿。
甲:'我还以为您没有了哪!'
乙:怎么一不见我,就以为我没了。我挺好的。
甲:'你大婶我也挺好是。'
乙:也没常见你出来。
甲:'咳,出来一趟得寻思会儿。'
乙:寻思什么?
甲:'穿什么衣服呗!您说现在这姑娘可摊上好时候啦,多少样的衣服,今儿个兴长的,明个儿兴短的,今儿个兴紧的,明个儿兴松的,喇叭腿儿奔外去,鸡腿裤往里收。不像过去那挽裆裤,一条裤子穿半辈子。反正面都没有,前后都能穿。'
乙:咳!那服装被时代淘汰了。
甲:'拿衬衫来讲,我都叫不上名儿。这不前些日子,我那大闺女给我买了一件,肥肥大大穿着真是舒服,可一看哪,哟,这袖子怎么从底下就裁上来了?'
乙:这是新样式。
甲:'大闺女也告诉我:‘妈。这叫蝴蝶衫,''
乙:对,两翅一扇,跟蝴蝶似的。
甲:'是吗,白天我穿过几回,不伸手还是不错,可是晚上不敢出门儿。'
乙:怎么呢?
甲:'我怕人说:‘老夜猫虎儿出来啦!''
乙:咳,这就是按蝙蝠样式造的型。
甲:'哎哟,我当姑娘那会儿,哪儿敢这样穿,想美都不知怎么美法儿。大绿袄我戴朵红花,有钱人一撇嘴说:'红配绿,臭!''
乙:咳,那时候也不会刀尺。
甲:'现在生活提高了,人也会享受。这不,我们服务楼这儿开了个美容室听说用激光去皱纹。'
乙:这是现代美容技术。
甲:'闺女、儿媳妇都去过。我听说脸上有点皱纹都能平喽,我得给她们提个醒。'
乙:提醒什么?
甲:'我告诉她们照一两回就行,别紧着照,照多了把双眼皮给照平喽,再开刀拉可不上算。'
乙:咳,您说得也太玄了。
甲:'你甭瞧我懂得少,我也琢磨:说一个国家好,不就是大家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吗?'
乙:可不是,幸福生活嘛。
甲:'都像前些年,穿不让穿,戴不让戴,我这么大岁数也得穿上国防绿,还得注意军容风纪,脖子扣勒得那紧哟,出来声都是扁的,一天年到晚老滋儿滋儿说话,跟公鸡似的,谁受得了哇!'
乙:你说的是实在话。
甲:'别看实在也得慢慢地习惯,慢慢的琢磨。咱这脑子不行,旧的东西太多。你拿街坊老赵家大小子来说,高中毕业待业,让我说你就好好等个正经事儿干,他哪,偏去前门卖大碗茶。我说那能有出息吗?可人家干出来了。从大碗茶到小百货,从小推车到大商店,人家大小当上大掌柜了。'
乙:那叫经理。
甲:'甭管京里、京外,听说最近把国营商店都接收了。管的那个好就甭提了,刚管六天就把他老爸给开除了。'
乙:哟,这是怎么闹的?
甲:'他爸爸脾气掘,说什么也不按新章程办,儿子来了个大义灭亲。
乙:咳!那叫一视同仁。
甲:'咱们认为该着的,现在都改呢。全民的好不好?'
乙:好!
甲:'改大集体了!'
乙:那是从体制上打破大锅饭。
甲:'长期工好不好?'
乙:好!
甲:'改合同工了,谁表现不好到时侯就不用。'
乙:那是严格管理制度!
甲:'人家说了,这是第二次生命!过去干革命什么样。'
乙:什么样?
甲:'过去是拿着枪杆干革命。'
乙:现在呢?
甲:'现在是穿着西服扛着秤!'
乙:我们的改革就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甲:'连大婶都知道改了!'
乙:您怎么改?
甲:'我跟儿女们说,孝敬老人是现在社会美德,你们谁对我不好,我就不在这个家,上别家过去!'
乙:那行吗?
甲:'怎么不行,弄不好我还敢给报社写信,告他们不讲精神文明,造成我这‘人才外流'。'
乙:嘿!大婶还净是新名词。
甲:'也净用错地儿!'
乙:是吗?
甲:'不过用错了也不怕。现在没打棍子的,也不抓话辩子,十几年前我说句错话,受那罪现在想起来都心寒。'
乙:怎么回事?
甲:'街道上成立革委会,让我发言,我还是夸他们。'
乙:您怎么说?
甲:'我说这是思想又二伟大胜利!'
乙:那是又一。
甲:'又二!'
乙:怎么呢?
甲:'那天爆炸都胜一回了!'
乙:咳!
甲:'结果批了我三月,吓得我什么都不敢说了。你看到现在我总是这么少言寡语的。'
乙:您这话可不少了。
甲:'心情舒畅呀!'
乙:那倒是。
甲:'现在这新名词得慢慢学,好些呀还不懂哪。'
乙:逐渐地您就会了!
甲:'会,听你说的容易,有的连你都听不懂!'
乙:现在这新名词?
甲:'啊!'
乙:不能!
甲:'不能?大婶问问你,现在你谈恋爱不?'
乙:我都多大岁数还谈恋爱。
甲:'跟大婶儿谈一回。'
乙:别介,回头大叔该不乐意喽。
甲:'谈谈谈恋爱那词儿。'
乙:那还不就是你爱我,我爱你。
甲:'瞧你说的,那是过去,现在青年人用的都是你听不懂的新词儿。'
乙:您怎么知道的?
甲:'上次我那二小子搞对象,我站树后头偷听一钟头。'
乙:您听那干吗!
甲:'学习!学习时代语言。'
乙:那语言还用学?
甲:'还用学?你不见得会!你听听,二小子说从姑娘眼里看到了信息。'
乙:信息?
甲:'姑娘又从二小子那眼睛里看到反馈。'
乙:反馈?
甲:'你眨巴眨巴眼来个信息。'
乙:来不了。
甲:'你再转转眼珠给我个反馈。'
乙:过不去!
甲:'姑娘说二小子脑袋装东西多是全频道的。'
乙:电视。
甲:'二小子说姑娘说话音儿好听是立体声儿的。'
乙:录音机。
甲:'二小子说要承包。'
乙:承包?
甲:'承包起爱情的全部责任。'
乙:我以为要开店呢。
甲:'姑娘说的要赞助。'
乙:赞助?
甲:'让她妈帮助他们引进新家具。'
乙:敢情是要钱。
甲:'后来呀,声越来越小,我脖子都伸酸了也听不见。'
乙:您过去!
甲:'过去?别蒙大婶,现在家家户户地方这么小,后墙根儿那块地儿不能去!'
乙:为什么?
甲:'你知道那地方叫什么吗?'
乙:叫什么?
甲:'那是爱情的特区!'
乙:咳!
<<上网》
(场景1):家中,赵看电视,换台,换台,关掉,摇头感觉没劲,准备出,高从里屋出来。
赵:出去了啊。拜拜……
高:站住,你干啥去?
赵:(笑)问得够奇怪了。都啥时代了,还用问?
高:你说啥时代,还不是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嘛?
赵:(摇头)我以前说你跟我有差距,你还不承认,现在看出来了吧。整整差一个世纪。还活在23世纪呢。告诉你吧,现在是E时代!
高:(撇嘴,笑)还说我跟他差整整一个世纪,是他落后我22个世纪。他才在1世纪。
赵:(瞪眼)看来不给你讲讲世界历史是不行地。(卷袖子,数指头)世界的发展呢,分几个时代。一个是:青铜时代,还有黄铜时代、红铜时代和……生铁时代。现在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进入了E时代。通俗点给你说吧,叫网络时代。
高:(似懂非懂地点头)哦……我也不管你一时代二时代,你到底干啥去?
赵:都E时代了,还能干啥?告诉你吧,上网!(得意状)英特网!。
高:(撇嘴)不管你是硬网还是软网,现在不管捞鱼捕鸟都不是时候了,也不看看啥季节。(不屑状)
赵:(摇头)跟她说不清。赶明儿,咱也编个程序。往电脑里一装,电线往河里一扔,输入:要两斤半的鲤鱼。绝对跳上岸的,没有草鱼,也没有两斤一两的。(自豪状)嘣嘣的,清一色的鲤鱼。如果有草鱼,那肯定是遇上\"黑客\"搞破坏!
赵:好了,说多了你不懂,郁闷……。
高:老头子,那是个啥破网?咋这先进呢?
赵:(神气状)嘿,嘿。电脑网络。
高:(惊讶)哎呀妈呀,老头子,电网你也敢上?生产队那阵你不是被电过吗?咋不长记性呢?
赵:(不屑状)不懂了吧。是电脑网。在那上面,姑娘不叫姑娘。叫\"美眉\"。小伙不叫小伙,叫\"摔锅\"。
高:(惊讶)哎呀妈呀,电晕了,锅摔了吃啥呀?
赵:还有呢,夸姑娘漂亮:叫喷血。长得丑:叫恐龙。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
高:(掩嘴偷笑)嘿,咋跟你的小名一样呢?把你电成蟑螂了?
赵:(瞪眼睛,嘟嘴)……不跟你说了,走了。
(赵出。高从屋里搬出笔记本电脑来)
高:谁不知道似的,就他懂,还E时代呢,其实俺早E上了,俺儿子从国外带回来的,说想他了就,跟面对面似的。俺没敢让老头子知道,怕他抢。俺网名还叫翠花呢。
(场景2):赵到老年活动中心,碰见范伟在上网
赵:聊啥呢,这么热乎?
范:(慌张……傻笑)没,没,没聊啥。看看新闻,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局势什么的。
赵:叫啥网名呀?
范:网名就叫\"专管大事\"。
赵:(笑)帮我管管,我家楼道灯坏了。
范:呵,这事大了。不是说嘛,美国的一只蝴蝶扇一下翅膀,日本都要发地震吗?
赵:拉倒吧,听谁胡扯呢?
范:这怎么是胡扯呢?网上看的,是科学家说的,叫什么效应来着?照这样说,你家路灯坏了,万一你出门不小心摔一跤,还不把萨达姆给摔垮台了?
赵:照这样说我撒泡尿,泥罗河就得发大水?不管怎说,你可要管一管啊!呆会把路灯给我修好,你不是\"专管大事\"吗?
范:嘿,嘿,你家不是还有件传家的家用电器吗?
赵:手电筒?不行,不行,那玩意不行。
范:怎么就不行了呢?那玩意,别在腰上,朝前,是前大灯,朝后,是后尾灯!人还当奔驰车呢。
赵:不行,不行。坏了,接触不良,一闪一闪地。别屁股上,晚上出去,人家还以为萤火虫呢!
范:开玩笑,有这么大的萤火虫吗?
赵:怎么没有?都啥时代了,网络时代,科技发达着呢。基因工程,懂吗?上次上街,我说哎呀妈呀,这樱桃好?麻烦给我称两斤樱桃!人家说,大叔呀,啥眼神?是西红柿!
范:(笑……)
赵:第二天吧,又上街。直接跟人说,称两斤西红柿。人家笑了,说,大叔,看好了,是樱桃!哎呀妈呀给我窘得,这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跟西红柿似的。
哈哈哈……(两人笑)
赵:你家不是有电脑吗?怎么到老年活动中心上网来了?
范:(摇头)别提了,老伴也上网,咱好男不跟女抢。
赵:呵,全网上了?
范:可不。我每天回到家里,家里电脑总是热的,开水总是凉的;她的眼圈总是黑的,眼珠总是白的;我的白袜子总是花的,黑袜子总是硬的。
范:老家养鸡的叔叔打电话过来,说近几天老是死鸡,不知道怎么办。她说,这个我懂,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重启。我泡在脸盆里的螃蟹跑了一只,结果她在冰箱后面找到了,并说,跑什么跑,上了网我也认识你!我一看,是一只大蜘蛛。哎……睡觉叫\"下线\",起床叫\"开机\",午休叫\"屏保\" 还把上厕所叫\"清理内存\"……
赵:(笑……摇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得\"戒网\"。
范:老哥,你说怎么个戒法?为这,我们吵过。她说:为什么过河拆桥,当初你不是用\"搜索\"功能找到我的吗?我说,你以为我是找你?我是\"搜索\"张曼玉。你是被链接上的!
赵:还得戒,这样是\"沉入深深英特网的深深网底\",再不往上捞,迟早回出事。离开总是残酷地。得下狠心,下决心!
范:老哥,你看这样行不?我准备把她送回我老家的深山里去。那地方偏僻,除了蜘蛛网、渔网就没别的网了。
赵:行,咋不行。我就不信,她把电脑连上蜘蛛网能进《昆虫世界》,连上渔网能《海底总动员》?
范:那就这么定了。哎呀妈呀,这下好了,我以后就可以在家里上网了!!
赵:别说了,还是抓紧时间上一会网吧。我上去灌水,这几天老潜水,都憋出毛病来了。
范:老哥,不聊天?
赵:聊,咋不聊。网名叫\"帅得想毁容\"。
范:呵,老哥,这名好。俺的名字就是土了点,叫\"小红\",资料上写:女,十八。别看资料,看聊效。
赵:对,看聊天的效果!这资料得,这年岁,这块头,还\"小红\"呢,《铁道游击队》里老洪都比你年轻!
范:是,那是,要不怎么说网络是虚拟的呢。
赵:那也不是那么回事。我最近不是一直跟\"林青霞的妹妹\"聊吗,聊得可投机了。
范:林青霞的妹妹?
赵:对,网名叫\"林青霞的妹妹\"。
(场景3):家中,高对着电脑。
高:小样,还帅得想毁容呢,不毁都已经够惨了。我知道他是谁,就俺家老头子。你看这资料里填的:如果爱情是酒,你就是那瓶二锅头。不行,俺得整整他。
(场景4)老年活动中心
赵:看,看,说着说着就来了。呵,看,说仰慕我很久了,能不能出来喝杯咖啡。
范:老哥,真行啊,羡慕啊羡慕,俺咋就没这么好的命呢。
赵:羡慕啥呀,没准是恐龙呢。
范:那就见见呗,说不定真是个漂亮妞,老哥可就赚了。
赵:见见?那就见见!走,见网友。
(场景5)村口,老槐树下。高精心打扮了一番。
高:大伙看看,俺像林青霞的妹妹吗?恩,就是胖了点啊。
高:看,看,来了。
(高坐到树下,赵和范上来)
赵:看来是来早了,等等吧。
范:要不咋叫美女呢,这叫矜持。
(范拉拉赵,指指树下的高。赵走过去)
赵:老婆,你不在家做饭,上这来整啥呀,回去,回去。
高:这话咋说呢,你不是说俺一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吗?俺也从生铁时代直接跨入E时代,这叫时代的飞跃,懂不?
赵:别瞎扯了,直接说,上这干啥来了,知道不,这是啥地,这是年轻人约会的场所。
高:俺知道这是约会的场所,要是火葬场俺也不会来。告诉你吧,俺就是来约会的。(害羞状)来约会网友的。
赵:(惊讶,差点摔倒,范扶)啥?啥?啥?约会网友?说说,约会谁呀,看我不整死他才怪。说,谁呀。
高:俺的网友,可帅了。
赵:吹吧,就直管吹吧,没准还帅得想毁容呢。
高:哎呀妈呀,你怎么知道他叫帅得想毁容?
赵:你说什么?他叫帅得想毁容?
高:是啊,叫帅得想毁容!!
(赵腿发软,范拽着他。)
赵对范悄悄地说:我今天真的见着林青霞的妹妹了,看来跟她姐姐真不是一娘生的。
范:老哥,这咋整呢。
赵:咋整?快,返回主页,遇上强敌,迅速撤退……
(赵和范呈鬼子兵样,弯着腰,一步一步地溜……背景音乐:地道战)
高在后面追着喊:老头子,你干啥去?
赵和范远远地回答:太帅了,毁容去了。
谁现在在,帮我现写一篇作文(不能是抄别人的),作文主题叫”我身边的雷锋故事“,字数差不多600~800字
常住居民30多户,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一下列出一些变化给大家:项目|20世纪80,90 |2006年|2010年
住房|土房(一年一修补) |砖瓦房|大部分已经离去
卖西红柿小贩|两个鸡蛋一个 |家家户户都种蔬菜水果|夏天种菜种西瓜、小瓜,其他依靠去大红城乡购买
买雪糕的小贩|一个鸡蛋一根冰砖 |一块五一根雪糕
农耕工具|老牛烂车疙瘩套 |农用三轮,四轮
电视机|只有一台,全村人去看 |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数字电视
嫁妆三大件|飞鸽自行车,天鹅电视机,上海手表 |21寸彩电,冰箱,洗衣机|县城住房、呼市住房,或者双方协定
送岳父的礼金|10000 |40000|待查实
人均收入(年)|200 |900-1200|3000
儿童中年老年比例|4:4:2 |1:3:6|0:3:7
外出务工比例|无 |50%|60%
文盲比例|70% |3%|较少
小学比例|10% |95%|全面普及
中学比例|3% |80%|基本普及,对教育不够重视
高中比例|无 |40%|一部分普及,原因教育水平较差,中小学就读不便等方面原因
大学比例|无 |5个|7个但随着教育差距距离的拉大,就业的不景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出行方式|步行或者其自行车 |坐公共汽车(5元到和林,15元到呼和浩特)|外出务工的部分人购买了汽车,或乘坐公共汽车需要到4公里外的乡镇乘车,极为不便
特产:土豆、炖羊肉、杀猪菜
非物质遗产:剪纸、手工布鞋鞋垫儿、手工毛衣
文化曲艺:京剧 二人台
婚丧嫁娶:80年代以前待补充,90年代是雇用一辆大巴,庆典时一般由亲戚主持,2000以后渐渐有了车队,庆典时有乐队;办白事的时候原来无车队,“人抬大杠”出殡,后来加减用三轮车代替,有唢呐班子出丧。
语言:山西口音,一者多为山西移民,一则距离山西大同较近,与山西大同口音特别相似,偶尔能听出来一些甘肃口味。
半个世纪,风风雨雨,雷锋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从未远离我们。
雷锋的生命,始终在千千万万中国人身上延续着;雷锋的故事,始终在由许许多多普通人继续书写着。
雷锋不死。他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你和我。
50年前,一个22岁的年轻士兵,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倒下。从那一刻起,他成为了当代中国不朽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人格,至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雷锋,这个伟大的士兵,是美好品德与行为的化身。他代表着可以穿透岁月风霜而直抵人心的一份温暖。在不同年代,他也是人们用来衡量、评判社会道德风尚水准的标尺。每一次对雷锋的致敬和怀念,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的期盼。
无数后继者受他的感召,以雷锋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传递爱心与善意,点点滴滴地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同时,塑造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
在雷锋离开我们整整50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个温暖的名字,在京城各个角落,探访身边的雷锋。
全楼大多数住家的备用钥匙,都在她家存放过
走进大兴区清源西里社区2号楼郎淑华大妈家,最显眼的就是墙上的一溜儿钥匙。
“这是501室任淑芳家的,这是三楼那对小两口的……”虽然钥匙颜色大小各异,郎大妈却记得门儿清。
这是社区居民们一个公开的秘密:把备用钥匙放在郎大妈家。最多的时候,全楼里多一半住户都在她家存了备用钥匙,忘带钥匙也不会发愁进不了家门。
郎大妈今年70岁。早些年家住西城,后来搬迁到了大兴。
住惯了平房的郎大妈刚住进楼房时,还真不适应。7000多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搬迁户,住进44栋居民楼。屋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
“住平房院的时候,谁跟谁都特亲。咱能不能让楼里的邻居也一样亲?”热心的郎大妈主动申请当楼长,挨家挨户查电表,送报纸。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逐渐,郎大妈成了邻里最信任的人。楼里谁家暖气漏水,谁家吵个嘴,都来她家敲门。
八九年前了,有一天,楼上那对小夫妇回家,发现忘了带钥匙,这通着急,最后找了锁匠才把门打开。进了屋,小两口开始琢磨:要是万一再忘了,还得这么折腾,谁受得了啊。把备用钥匙放门垫底下?不安全。放亲戚家?太远。
“郎大妈!”眼前一亮。
第二天,小两口去配了一套门钥匙,找到了郎大妈,“大妈,我们信得过您,放您这儿。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您拿。”
这句话,立马儿在街里街坊之间传开来。“这是好办法啊!”呼啦啦,大家伙儿赶集似地配钥匙、送钥匙,郎大妈家里一下成了钥匙库,几乎所有本楼居民的备用钥匙都在她家存放过。还有别的楼的,多的时候好几十把。
一天,一对小夫妻给郎大妈打来电话:“大妈,我们忘带钥匙了,下班后去您家取。”郎大妈满口答应,就开始等。
傍晚了,没人来。夜深了,没人来。天亮了,还是没人来。第二天一问,原来是下班太晚了,没好意思过来。郎大妈没告诉那小两口,那天她整宿没合眼,就那么一直等着呢。
这么多把钥匙,这么多户人家,万一出事,不怕担责任吗?看着墙上的一连串钥匙,记者忍不住问大妈。
“当时没想那么多,人家送来,就是对咱的信任,不论怎样,咱得守好这些钥匙,守住这份信任。”郎大妈的回答挺憨厚。
在邻居们眼里,郎大妈就是个雷锋,有难处的时候会想起她,能信任她。
家住西城区天桥街道禄长街社区的李祥坤,是个跟郎大妈一样的热心肠,他义务帮双双患病、缺人照看的邻居董观云两口子买菜做饭,已经四年。
董观云两口子住3单元,李祥坤一家住隔壁4单元。董观云身体一直不好,没有正式工作,吃低保;爱人智力残疾,什么都干不了……董家的困难,老李看在眼里,他越来越频繁地走进董观云一家的生活。连买菜,带做饭,一帮就是四年。
每天临近开饭时间,不用招呼,不必寒暄,老李直接捋胳膊挽袖子进董家厨房,就跟一家人一样。吃完饭,还陪遛弯……像个全能保姆。
“困难的时候搭把手,帮别人也是帮自己。”说这话的,是密云县北庄镇朱家湾村的养鸡专业户冯保芹。基于这样的信念,她经常把精心养到七八个月、马上就能下蛋的小鸡雏送给别人。
冯保芹送鸡雏,看谁家有困难就送给谁家:低收入户王明全,双侧股骨头坏死,干不了力气活;60多岁的宋秀芳,家里除了几棵果树,没啥来钱的道道……
六年时间,冯保芹白送出去的雏鸡有五六万只,价值十几万元。不光送鸡雏,还管技术指导、饲料配给、后期销售……因为得了冯保芹送的鸡雏而慢慢发展成为柴鸡养殖专业户的,足有100来户。
“没什么,就算给大伙儿带道儿了!”冯保芹说。
跟雷锋一样,郎淑华、李祥坤、冯保芹他们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在周围人有需要的时候,尽自己之能,帮一把。可就是这些好人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帮的这一把,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亲。
21年义工当下来,他不仅会修电器,还学会了理发、修自行车,做木工、瓦工、钳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4年,马广明搬家了,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二龙路社区搬到了洋桥。老伴儿松了口气:老爷子这回该“退休”了吧?
没想到,马广明自己办了张月票,每天倒两次公交车,路上花两个小时,还回二龙路“上班”去。
上什么班?做义工。
马广明今年80岁,做义工21年了。1991年,当了30多年电工的他退了休,开始给街坊四邻修电器,家里成了免费维修部,送来的都是些半导体之类的小家电。
别人家不要的旧开关、路边掉的螺丝帽,马广明都往家拣。爱干净的老伴儿不乐意了:“屋子里整个就是杂货铺。”
“找我修的家电大部分都是落伍货,都找不到地方修。可人家舍不得扔,我就得努力帮人修好不是?人家生活不富裕,就得想法儿给人省钱。”
马广明义务修东西出了名,渐渐地,电风扇、电冰箱等大件儿也开始往家里送。马广明觉得手艺跟不上劲了,就自己跑到社会上报了一个技术班。
“班上都是小伙子,人家是为了学门手艺赚钱,就我一个老头儿,可学习成绩不比他们差,特有面儿!”回忆当初,马广明捂着嘴乐,像个孩子似的。
21年义工当下来,马广明不仅会修电器,还学会了理发、修自行车,做木工、瓦工、钳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6年,媒体报道了马广明的事迹,远近都知道了二龙路有位老义工。马大爷“火”了,用居委会主任的话说,“电话一半都是找他,朝阳的、石景山的,天津的、河北的,全国各地都有,他比我们‘正式工’都忙。”
找的人多了,活儿多了,居委会专门腾出间屋给他。小小的屋子被桌子、文件柜占去大半,剩下的地方堆放着破破烂烂的旧电器:双卡收录机、电饭锅,洗衣机、电视机、VCD、淋浴热水器、电磁炉、饮水机……记者走进马广明的“工作室”时,他正坐在窗前的写字台旁拆一个老式电饭煲,鼻子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前前后后挪动着找焦距。
“岁数大了,” 马广明说,“去年生病卧床休息了一阵子,手有点哆嗦,修东西的速度慢了。大家也都体谅我,谁也没挑理儿。也没什么可说的,我是爱鼓捣,闲不住,帮大家修修东西。”
二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是因为马广明看重肩上这一份自己加给自己的责任。
一天,老伴儿找居委会帮他请了两天。居委会干部意识到马大爷可能病了,当天下午赶去看望,一进门,只见马广明半躺半坐在床上,腰上戴着又宽又厚的护腰围子,后边垫着高高的枕头垛,身前摆了个小桌子,平摊着改锥、电表等工具,一个修了一半的电熨斗烧得滚烫,直冒青烟。当场,就有人红了眼眶……
在大家眼里,马广明也是个雷锋,这么大岁数坚持做好事,一天都不肯放下。
北京第二打火机厂退休工人刘玉珍在天安门广场义务捡垃圾也有18年了。
清早7时,刘大妈一手拿着长木夹,一手拎个塑料袋,在天安门广场走走停停,不时从花坛里、地缝中扒拉出各种各样的垃圾:烟头、果皮、面巾纸……从1994年至今,不论寒冬酷暑,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她都会到天安门广场义务捡垃圾。
18年前,刘大妈因为给闺女看孩子,常带着外孙到天安门玩,地上的垃圾让她心里别扭,“天安门可是咱的脸面,得干干净净的。”
那几年,她上天安门遛弯时总不忘顺手带个垃圾袋,走到哪儿捡到哪儿。等到小孙子、小孙女都不用她照顾了,刘大妈干脆当起了天安门广场的专职义务保洁员。
从正阳门到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的花池、游人们排队的广场便道,这是刘大妈给自己定的工作范围,她每天捡垃圾三四个小时,成百上千次地弯腰,中间基本不歇。大妈开玩笑地说:“咱东城有个指路大王特有名,我呢,就算个‘捡烟头大王’,谁捡的烟头也没我捡的多,有一天捡了2万多个。”
刘大妈所说的“指路大王”谢亮,在东直门交通枢纽给人义务指路也有十多年了。
2001年9月初,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行走路线,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摸不着北。这让72岁的谢亮坐不住了。
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点”的牌子,谢亮出现在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开始为行人义务指路。
为了能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谢亮往每个车站都走了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了东直门所有的车站,还挤时间骑车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物都牢记心中。
十多年来,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总是按照时间表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指路点。每天早上7点到,中午11点半回家,下午2点多再出来,傍晚6点回家。粗略统计,他平均每天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重大节日能达三四千人。
年复一年的坚持,让再平淡无奇的故事也有了厚度和重量。人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矢志不移。马广明、刘玉珍、谢亮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他们和雷锋一样,对社会、对人群、对环境怀着一种热忱的责任感,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怀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她说话很慢,一遍遍告诉你:‘没事,没有那么可怕啊,孩子’”
徐莲芝珍藏着一本影集,从未给别人看过。她说,等她死了,这本影集也要烧掉。
78岁的徐莲芝是著名艾滋病治疗专家。影集里收藏的,是许多艾滋病患者送给她的照片。
如今,这些患者很多已离开人世,但他们把安详的笑容留给了他们的“徐妈妈”。
1990年,56岁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徐莲芝接诊了一位从国外务工回来的同胞,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人,这也是我国收治首例华人艾滋病感染者。
没有特效药,没有治疗办法,甚至没有专门病房。作为一个医生,徐莲芝对于艾滋病没什么特别的高招儿。但是,她成了治疗艾滋病的代言人。一个个打到佑安医院的电话,是很多艾滋病人最后的希望。
1996年,时年27岁的孟林被诊断为艾滋感染者。除夕夜,他下定决心,把正陪母亲看春节晚会的哥哥叫出房间,和盘托出实情:“哥,再给我包几个饺子吧。”
吃完饺子,孟林带着几件简单的衣衫走出了家门。他给佑安医院打去电话:“我要见徐莲芝。”
得知消息,徐莲芝匆匆赶到医院,在电话旁守候了一天一夜,才等到孟林再度拨通电话。
这是孟林第一次听到徐莲芝的声音。“很亲切,非常慈祥,又让你有力量。”孟林这样形容,“她说话很慢,一遍遍告诉你:‘没事,没有那么可怕啊,孩子。’”
第二天一早,孟林戴着帽子、墨镜,把大衣领子竖得高高的,来到了佑安医院门口。他远远地看到了站在寒风中等他的徐莲芝,但他没有勇气走过去。徐莲芝就在那里伫立着,等候着。40分钟,孟林心里的冰化了。
从那天起,孟林的生活中有了“徐妈妈”。
这年生日,孟林收到了徐莲芝手书的纸条:“为儿唤起心中的彩虹,送上慈母的深深祝福,祝儿生日快乐!健康愉快,岁岁平安!”落款为“母亲”。他买了一面精致的相框,把纸片小心地镶在里面。
孟林至今健康地生活着。1998年12月,在佑安医院一间小平房里,徐莲芝和同事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救助艾滋病的民间组织——爱心家园。2008年11月26日,孟林因参与防艾工作而获得英国贝利马丁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艾滋病患者。在获奖感言中,他说:“我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设立‘徐莲芝爱心奖’,感念徐妈妈的恩德。”
在孟林眼里,徐妈妈也是个雷锋。当被人问起徐妈妈跟一般医生有什么不同时,他说:“我觉得是仁爱吧。”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被称为“京城活雷锋”,40多年来,他照顾过的孤寡和困难老人,能开出个长长的名单:王炎,17年;高志云,13年;崔淑文,14年;李建河,10年;丁翠萍,10年;容志庆,10年;王瑞夫妇,10年;王洪亮,6年;王建安,3年……
偶遇王炎大娘是在38年前。那天,看见一位大娘手扶着墙一步步往前蹭,孙茂芳撵上去询问。
“我脚烂了,去医院看病。”
“我背您去吧。”孙茂芳说。
打这一刻,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就成了孙茂芳放不下的牵挂。
到了医院,孙茂芳帮老人脱去鞋袜。一股臭味散发出来。原来,老人长期脚气感染,脚趾缝里全烂了。孙茂芳打来热水,蹲下身子,掰开老人的一个个脚趾,用毛巾轻轻擦拭……旁边看病的人们都投来惊诧的目光。
此后,他经常像亲儿子一样上门看望、照顾老人。
老人心里却不踏实:这人是不是图我的财产?她始终不给孙茂芳好脸色看。一次,孙茂芳给老人喂水,水稍微有点热,老人张口就骂:“你是不是想烫死我啊?”
孙茂芳没有计较,更没有放弃。他整整照顾了老人17年,直到陪她走完91岁的人生。
弥留之际,老人咬着耳朵跟孙茂芳说,“我要把这个房子留给你,钱也都给你……”孙茂芳毫不犹豫地谢绝了。老人一去世,他再也没有迈进这个曾经出入17年的小院。
退休教师宋金萍今年70岁了,他的小学班主任钟炳堃100岁,已在宋金萍家中生活了30年。
56年前,家境贫寒的宋金萍就读王府井八面槽小学时,钟老师当过他一年的班主任,对他多有关照,宋金萍对钟老师一直怀着感恩之心。钟老师一辈子单身,宋金萍有空就会回学校去看望她,陪老师说说话。
钟炳堃70岁时,宋金萍想:万一老师病了需要人照顾怎么办?左思右想不放心,跟家人一商量,干脆把钟老师接回了自己家。
30年,每天早上一个鸡蛋、一杯麦片,晚上一杯酸奶、两块面包,准保放到老师床头;30年,并不宽裕的居室空间里,老师的床一直洒满阳光,孩子的床只能放在门边角落;30年,年年邀请同学一起来给老师过生日……
“钟老师要是能再活30年,我还照顾她。”宋金萍说。
平凡的人,也可以有伟大的爱,这种爱超越血缘,也超越时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关是非名利,不涉加减乘除。如果我们也能像徐莲芝、孙茂芳、宋金萍那样,像雷锋那样,以一种博大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那么我们也能像他们那样,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他如今的工作就是入户排查燃气隐患,日复一日,平凡琐碎。21年前那一瞬间的英雄壮举,几乎已无人知晓
为找任志庆,记者费了不少功夫,辗转5家单位、委托4位联系人,终于在燃气集团三分公司客服一所找到了他。
老任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爷们儿,和气,厚道,踏实。
聊起21年前的往事,老任的同事这才大吃了一惊:原来身边一直“潜伏”着一位堪比“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大英雄!
那是1991年5月9日下午5时15分——
距地面40多米高的15楼窗外,一个四岁半小男孩双手挂在窗框上,惊恐地挣扎着。在楼下居民们发颤的惊呼声中,孩子终于再也抓不住窗框,身影疾速下坠。
正好经过这里的北京荧光灯厂31岁工人任志庆,来不及弄清怎么回事,把自行车连同后座上两岁的儿子往爱人那边一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嘭!”一声闷响。电光石火的一瞬,任志庆蹿上一步,张开双臂接住了孩子。
二十多公斤的孩子,重重砸在任志庆的额头,顺着他张开的双臂,安全滑落在地上。惊魂未定的孩子在地上哇哇大哭,而任志庆已经悄无声息地倒在地上,昏死过去,鼻梁骨砸裂,鲜血从额头汩汩流出。他承受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脚上原本结实的牛皮鞋,鞋跟竟然在冲击下被压断了。
“老任,怎么从来没听你提过这事儿!”听完这惊心动魄的故事,燃气集团三分公司客服一所所长张春堂不禁埋怨。
同事们都知道老任眼睛不太好,腰椎、颈椎也不太得劲儿,可每次大家问起,任志庆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岁数大了,没保养好。其实,这是当年救人受伤留下的后遗症。
1996年,任志庆原来的厂子没了,他换到煤气公司工作。之后15年时间,他从没向新单位的任何一个人讲过自己当年救人的事。公司党群部的吴崇兰知道任志庆的事迹,但老任叮嘱她不要提,她也就没再宣扬。
“搁谁遇到这事情,都得上。”任志庆至今不觉得自己的惊人之举有多了不起。
现在,老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入户排查燃气隐患,日复一日,平凡琐碎。每次进用户家门,他会主动戴上鞋套,巡检完了,再帮着用户把地上、橱柜上的灰都仔细擦干净。
任志庆是一个隐藏着的英雄。关键时刻的一挺身,是一个普通人心中所有善良和勇气的瞬间爆发;而当英雄之举完成,他又悄然退回平凡之中。
赵书兵,石景山区田村一个普普通通的点店主。看上去,他跟全北京成千上万个“卖**的”并无不同。
然而,2010年9月12日晚的一个电话,把赵书兵从人群中“选择”了出来。
来电的是位熟识的老顾客:“哥们儿,麻烦帮我买张足球**。”赵书兵欣然应允,垫付了元钱,帮人打出了一张**。
当晚,老赵熬夜看完了所有比赛。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恰好就是这一张自己垫钱帮人代买的**,猜对了所有结果,中了大奖!
连环头奖,533万元,北京当期唯一的一注。
老赵一宿没睡,好几次抓起电话,想想又放下了。终于等到早晨7点多,赵书兵给买主打去了电话,对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0分钟后,买主赶到了**店,抓住老赵的手连连道谢,再三要酬谢老赵,老赵一分钱也没要,最后就是吃了顿饭而已。
500万元,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数字。何况老赵当时刚刚租下一家**店,还欠着几十万元房贷。但他抵御住了常人难以抵御的巨大诱惑。
“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咱的咱就不能要。”赵书兵说。
如今,赵书兵仍是个“卖**的”,生活平平淡淡,看上去跟全北京成千上万个“卖**的”并无不同。除了他的故事被编成小品上了一次央视春晚,日子还跟以前一样。
英雄与凡人的距离只有一线。或者可以说,英雄与凡人本是一体。雷锋是英雄,雷锋也是凡人。任志庆、赵书兵们亦是如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许永远不会有机会成为英雄,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公交车上站起来让一回座,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挽起袖子献一次血……
“您是老雷锋,我是小党员,以后我跟着您,照顾您”
2007年初夏,一封信寄到了东城区东四八条61号院。独居的离休老人张振华抽出信纸,一句话蹦入眼帘:张奶奶,收我做您的孙女儿吧。
寄信人叫“王双”。张振华纳闷了半天才想起来,不就是前几天来家里访的那个大学生嘛!
王双是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她是在偶然中听说了张振华的故事。
在张振华悲惨的童年,她像物品般被拐卖了四次,养母的虐待致使她失去9个脚趾。是新中国带给了她新生。离休后,张振华省吃俭用,为37个孩子捐资助学,为各种公益事业捐款,总金额高达20多万元。
被这个故事打动,王双来到了张奶奶家。她看到了老人的一个日记本,封面已经破旧,里面一笔笔记录着——
“李旭升考上北京联合大学了,特别奖励他1000元。我让他别担心,大学四年我还管……”
“人死如灯灭。我跟医院办好遗体捐赠手续了,有用的都可以拿走。国家人多地少的,死了就不占地了……”
感动直触心底。回到学校,王双一笔一划地写下这封信:奶奶,您是老雷锋,我是小党员,以后我跟着您,照顾您。
张振华看着信笑了。她拿起电话:“王双吗?我是你奶奶。”电话对面,王双乐开了花:“哎!奶奶!”
当晚,王双端来热水:“奶奶,洗脚。”握住那双留下残疾的脚,王双忍不住心酸,“奶奶,您现在该享福了。”
张振华瞅着王双,皱纹里堆满笑意:“哎,奶奶享孙女的福。”
这一年,王双22岁,奶奶76岁。一晃,五年过去了,王双的朋友们都知道她有个奶奶,谁也不知道这个奶奶并不是她亲奶奶。
从2009年起,王双搬进了张振华家,跟奶奶一起住。其实王双的父母早给她在东四环买了一套宽敞的新房,可她每星期只回去一两天,其余时间宁愿陪张奶奶一起住老平房,每天生炉子,排队上公共厕所。
狭小的平房里,并排放着两张床。张振华患有多种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全身骨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视神经萎缩……全身动过八九次手术,每天要吃十来种药,有中药有西药,有一天两顿有一天三顿的,有饭前吃有饭后吃的,王双全都烂熟于心。
来串门的街坊赞不绝口,“您这孙女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张振华指指自己的衣服、裤子,又拉拉袜子、鞋:“这里里外外都是孩子买的。王双,孝顺!”王双刚去替奶奶汇了3万元助学款回来,一边把票据交给奶奶一边说:“奶奶才了不起呢!”
在王双心目中,张奶奶是“老雷锋”;在邻居们眼里,王双也算得上个“小雷锋”。
河南来的“北京好人”李高峰,2001年来京务工,住在甘露园西里。此地是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员复杂,环境脏乱,二道沟河里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甚至有大粪车向河里排粪,长年累月,垃圾堆成了小山,水渠变成了臭沟。
李高峰看不下去,一辆自行车,一把扫帚,一个簸箕……开始清理河里的垃圾。他甚至画了张宽0.2米、长1米的手绘图,把河两岸西起延静中街、东至平房乡这5公里地带的垃圾分布,用几十团深色的阴影标注出来。
一年又一年,几千车垃圾被他执著地从河道里清出来,图上的阴影地带一点点被消灭,二道河沟不臭了,水也渐渐还清了。
越来越多人通过媒体报道知道了这个河南来的打工仔愚公移山式的义举,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一天,一辆“宝马”车停在了李高峰家门前,走下车的是在网络公司工作的焦玉祥。“李哥,我们好多河南来的务工青年都愿意和你一样,做建设北京的志愿者。”
像焦玉祥这样主动找上门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在李高峰倡导下,一支“河南务工人员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
李守禄,一个为超市送啤酒、饮料的搬运工,加入服务队后,在八里庄附近义务疏导交通,帮人指路,沿街清理小广告。
王刚,在北京有4家工程公司,加入服务队后自己出资组织了个**放映队,每周三次给社区居民义务放**……
短短4年,志愿者服务队由起初的40人壮大到了现在的800多人。其中不仅有河南人,还有来自黑龙江、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不仅有保安、保洁员、农民工,也有大学生、公司经理。
在房山区,一群个体工商户自发组成了一个学雷锋小组,22年前开始,每月5日义务为光荣院里的孤老服务,父亲传给女儿、丈夫留给妻子、师傅带动徒弟……
最先倡议成立学雷锋小组的任光辉为老人们服务了16年,于2006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在丈夫去世后第一个月的5日下午,任光辉的妻子贾秀华走进了良乡光荣院,在大家关切的注视中,默默拿起了任光辉用过的推子……
温江是残疾人,一直开着残疾摩托车和其他组员风里来雨里去,为老人们刮脸理发。2003年1月,老温病危,特意嘱托妻子女儿:“千万把光荣院的事情接下去。”温江去世后的第一个“学雷锋日”,26岁的温美玲走进光荣院,拿起了父亲留下的理发工具。后来,温美玲工作忙,老温的妻子张淑清又接了女儿的班。
22年,当年的小伙子已满头白发,当年的小姑娘也成了孩子妈。而自愿加入学雷锋小组的个体户人数一直在增加,服务范围从光荣院延伸到敬老院、农村、社区、学校,服务项目从理发拓展到修脚、修鞋、修车、量血压……
多路记者,连日寻访,我们不能把所有故事写进一篇报道里,但我们心中的感动层层累积。
正如22年来亲身享受到义务服务的老人们说的:“雷锋精神没走,雷锋留在了光荣院”,雷锋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从未远离我们。
半个世纪,风风雨雨。雷锋的生命,始终在中国人身上延续着;雷锋的故事,始终在由许许多多普通人继续书写着。
雷锋不死。他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你和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