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建筑工程的发展及工程监理特点浅谈?

2.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3.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新发展和应用?

4.什么是智能建筑呀

5.未来建筑的智慧程度会发展成什么样?

6.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

智能建筑展_建筑智能化展会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智能化建筑的建筑环境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渗透入建筑行业,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发展十分迅猛,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师,特别是近几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建筑师,对建筑的智能化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智能化建筑设计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一、建筑智能化的子系统配置

建筑智能化一般是指该建筑物内具有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是大项,每个系统中标还有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含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按细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有冷冻室调的监控、热源设备的监控、供配电设备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监控、电梯设备的监测、照明设备监控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又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访客和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至于部分经营管理系统等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开发应用软件。

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象、信息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语音与传真服务系统、数据消息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楼宇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接收系统、扩声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

智能化建筑物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进人生活正在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具体有:

l、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楼宇自控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需要各种设备机房设置。

2、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管线,如光纤、同轴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有竖井作为垂直通道;需要有吊顶作为水平通道;需要有架空地板、网络地板、线槽等作为室内布线通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机房的布局,面积大小;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等则需考虑层高。如果建筑未提供智能化系统足够的空间,则智能化设计要满足功能的要求也是困难的。

三、智能化建筑的设备机房设置

设备机房设置的数量、面积大小因各建筑物规模功能不同而不同。现以一幢2万平方米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来说明。

1、消防控制室

一般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均有消防控制室。目前用较多的是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装置、消防广播装置、消防电话装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还有直流24V电源。消防控制室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3×5或4×5(宽×长)即可。这既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安放,保证消防值班人员有一个应有的工作场所,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到值班人员休息和设备维修的面积。

消防控制室是火灾扑救时的信息、指挥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建筑物底层,门向外开启,最好直通室外,门应为防火门,建议为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mm-1500mm.

消防控制室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它影响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建议消防控制室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最好设吊顶。对于一个建筑群,则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其面积适当扩大。

2、BAS中央控制室

设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BAS中央控制室。BAS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至靠近控制负荷中心,主要指冷冻机房。注意远离变电所等电磁干扰源,并注意防潮、防震。BAS中央控制室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并应适当考虑工作人员值班、维修及休息所需的面积。

BAS中央控制室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当BAS中央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要设两个外开门的出口,门宽小于1m.建议用防火门。

如果建筑物中所有智能子系统设备均集中设于一处,形成控制信息中心,则该中心面积为40-120平方米不等。

3、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

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建筑物内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内置网络交换机、网络互联设备、主配线架。机房一般设置于地上一、二、三层,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机房内应有足够保证设备运输方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用防火门,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其楼板荷载可按5.10~7.5KN/m2设计。

由于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要与因特网相联,所以机防要靠近外墙面,及靠近接入网引人方向。

4、通信机房

一般建筑物均有电话系统。对于电话用户较多的建筑物要设置虚拟交换机,其机房20平方米左右。对于宾馆则设置程控交换机,其机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当电话用户不多的建筑物单体可在底层设置电话交接间,其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

通信机房、包括电话交接间一般设于具有外墙的房间,以利于进出线。通信机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用防火门。机房可与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设置在一起,其共同面积约40平方米。

5、闭路电视监控室

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监控室。监控室当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其使用面积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为12-50平方米。根据目前举例的建筑物,监控室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即可。

监控室门宽不小于0.9米,高度不小于2.l米。门向外开启,建议用防火门。监控室用房架空200mm.

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具有消防控制室,其监控室一般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面积则为40平方米左右。

6、电视机房和机房

电视机房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分几种情况说明

*具有自办节目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其使用面积宜为20平方米;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面积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其天幕高度为3.0-4.5米。演播室噪声应小于NR25.技术用房面积及间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有播出机房(总控室)、备播室、化妆室、剪辑室、配音室、维修室等,还有一些办公用房。

*对于一般用户的建筑物则仅需在市有线电视进线处(靠外墙面)设置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电视机房即可。住宅建筑则不必设电视机房。

*对于设置地面接收站的建筑物,则要在电梯机房层或屋面设置机房,其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在屋面还要设置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

电视机房和卫星机房用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1500mm,建议用防火门。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

7.广播室

设置有线广播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广播室。当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其合用。当有电视播放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电视机房合并设置。

广播控制室的技术用房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广播系统只设置控制室,当录、播音质量要求高或者有噪声干扰时,应增设录、播室。

*大型广播系统室设置机房,录播室、办公室和仓库等附属用房。

广播控制室面积约为15m2,录播室面积约为40m2.门向外开启,建议用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米。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当配线较多或要求标准较高时,可用活动地板,架空200mm.楼板、地面等效均匀静荷载3KN/m2.

8.声控室

对于设置扩声系统的会议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等要设置声控室,设置扩声、控制设备。声控室一般设置于台、讲台一侧,面积根据功能、规模、档次,一般为10-20m2.体育场馆扩声机房设备较多,分为主机室,播音室、控制室,其面积稍大,约40m2左右。

9.控制室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控制室,如LED显示系统控制室。大屏幕公共显示系统在一些会展中心、车站、港口、金融交易场所,体育场馆等应用广泛。在设置大屏幕公共显示装置的附近要建控制室,面积10-20m2左右,建筑要求应按计算机房的基本要求,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计算负荷4.5KN/m2.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教室建议设置控制室,其面积约为6-10m2左右。

10.风除上述机房外,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还会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设备机房。如对于档次较高的国际会议厅,要设置同声传译系统,则建筑物内配置同声传译机房及译员室。同声传译机房面积一般20m2左右,译员室5m2左右,译员室数量根据语种多少而定。部分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比较重要,则要设置UPS室,计算荷载6KN/m2.有的工程需要设置酸性蓄电池室,则要用耐酸地面。如在停车场管理系统,则要在车辆进出口出设置管理室,面积约为10m2左右。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各种各样的智能子系统设置相应的设备机房。

四、智能化建筑弱电竖井设置

1、传统建筑中,弱电管线一般只有电话、电视管线,大部分建筑物中垂直干线一般沿墙体暗敷(或明敷),使管线到达各楼层。这种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目前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垂直管线的敷设要求。垂直管线沿邀陪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影响墙体结构,物别是大量管线的集中穿越

*给安装施工带来困难

*不利于管线检修

*不利于系统扩容及改造

在近几年设计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内,基本上都设置竖井以用于垂直干线的敷设。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弱电工竖井与强电竖井一样普通用。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建筑物的沉降缝设置和防火分区等因素确定。

选择竖井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直靠近各种设备机房

﹡不得和电梯井、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弱电和强电线路,一般应分别设置在弱电竖井和强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坚井两侧或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避免邻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3.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

竖井面积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弱电设备、端子箱布置的必须尺寸外,并要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维护距离。

各楼层的竖井需上下层相应对齐,便于垂直干线线缆敷设。

4.弱电竖井内布置有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设备和管线、桥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有各楼层设置的各种控制模块、端子箱、火灾报警总线、联动总线、手动启停重要消防设备的控制线、消防电话线、消防广播线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筑物,各楼层弱电竖井兼作楼层设备问,内设置楼层网络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的井道。有时竖立井内还要设置电话分线箱,电视分配器箱等。所以说对于建筑来说竖井关非可有可无,不但要有,而且要一定的面积。

5.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层设备的数量应从楼层配线架至信息插座水平布线的长度距离来考虑,当水平布线的长度在范围内,可设置一个楼层设备间。当超出这一范围,则要考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设备间。当楼层设备间仅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单独使用时,其面积为l.8m2时(1.2深×1.5宽),可安装个单孔信息插座的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相关设备。一旦单孔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可在该楼层增设设备间。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与面积对照加表一所示:

如果弱电竖井为所有智能化子系统共用,则弱电竖井面积大于上表所列面积,一般要达到4m2.当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房屋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宅用户的使用面积,而限制公共面积。则竖井也可以小一些,但那只能在竖井内走线,有关部门设备只能放置于公共部位的墙壁上,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各楼层弱电竖井内要在楼板开出宽300mm的洞,以使布置桥架和管线。当设备、桥架、管线安装完毕后,该洞以防火材料封堵。

五、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

解决智能化建筑垂直干线的敷设问题,则还存在水平布线如何走,而且水平布线量更大,面更广。传统布线一般沿顶板,地板暗敷,这对少量管线是可以的,但对具有众沿多子系统的智能化建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方式的确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对该建筑的经济指标或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该建筑的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很难设想在一幢智能建筑中由于水平布线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空间压抑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后果。

下面就主要几种水平布线方式加以说明。

1.桥架、线槽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即用金属的桥架或金属的、塑料的线格布线,在通道吊顶内敷设。这种市线方式目前是常用的。它有安装简单、配线容量大等优点。但缺点是该建筑物一定要有吊顶。且桥架、线格安装在吊顶内,容易造成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道等抢占空间,引起净高降低。用这种方式布线时,一定要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配合好。有的工程中用塑料线槽沿墙明敷布线也是有的,但也需要建筑处理好墙面装修,否则要影响美观。

2.金属管布线方式

用金属管在吊顶内敷设。这种方式施工简单且投资小,但对于众多智能化子系统来说,很多管子排列也是麻烦的。

3.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网络地板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产品,比较适用于智能化子系统的布线。它的主要缺点是投资大,普遍用尚有困难。其优点是布线方便,容量大,而且强弱电线路可通过隔板分开;当工程完成后,如要变更线路,增减线路,出线口引出均很方便。特别适用于一些设备机房、计算机中心、、微机教室等场所。这种布线方式也影响层高。

4.架空地板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利用架空地板与原楼板间的空间布线的方式。在夹层空间中一般用线槽布线。其优点是布线简单,维护方便,适用干线路变更频繁,自动化办公设备较多的场所,主要缺点也是以牺牲建筑物层高为前提。一般架空200-300mm.

5.扁平电缆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在楼板上辐射扁平电缆,并用胶带固定,盖上方块地毯的布线方式。其优点是敷设线路方便,维护简单,但缺点很多,贬平电缆不能辐射在通道上,重物下;投资大。主要问题安全性差,会由于摩擦平凡损坏贬平电缆保护层,产生不安全性。这种方式对建筑物的层高基本无影响、但应用不多。

其它布还有几种布线方式不大有实用意义就不介绍。一般水平布线用上述几种方式来解决。如在通道中用桥架、线槽或金属管线布线,当然较大量的信息点用户的场所则用网络地板或即空地板布线。我认为不管用吊顶还是地板,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层高。在保证房间净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层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情况下,智能建筑对建筑的要求主要是设备机房,弱电竖井和吊顶、层高。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期望值也会增高,有可能回导致对建筑布局,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为使建筑物更适合用户需要,建筑师在构思建筑方案之初,就要考虑建筑智能化的问题,智能化设计人员也要在方案阶段参与建筑设计,只有建筑师与智能化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建筑与智能化系统、设备设计更完善、更合理、以使用户满意。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智能建筑工程的发展及工程监理特点浅谈?

导语:?智能化建筑,我想对大家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新词汇吧。我们有听说过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电器,但对于智能化建筑,我们应该是第一次听到吧。大家也不要少见多怪,在我们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好像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与智能挂钩了,比如智能汽车、智能电饭煲、智能家居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都已经与智能挂钩了。?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有关知识吧。

首先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智能建筑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所说的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同时兼具信息设备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内部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集建筑结构、建筑智能系统、建筑管理系统为一体,为人们提供安全、贴心、舒适的建筑环境。

再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目标。作为设计师我们最少要用两个方面去看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站在开发和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要求就是如何便于管理者管理,如何可以为生产厂商节省成本,我们就往哪方面去考虑,做到省时省力省钱的目标。然后我们还要站在居住者和使用者的方面去考虑问题,把我们自己想象成这个家里的主人,如何才能做到让房子的居住者住起来更加的舒适、安全、便捷。

设计的目标就是让建筑的投资更加的合理,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目的;设计的建筑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可变性。为以后的建筑扩建或者拆除留有余地。

最后再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的步骤。第一步是了解任务来源和工程项目的内容和有关要求。第二步了解工程投资的数额。第三步:根据所要设计的智能建筑规格,来查阅部门对此类建筑的有关规定。第四步:建设工期和建筑工程费的预算进行报账和总结。第五步:检查文件的准确性,保证零失误的发生,然后再向投资商提交方案就可以了。

总结: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全部内容了,现在大家应该对我们这个所谓的智能化建筑有所了解啦吧,其实不管怎么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工程的九大分部工程之一,有不同于其他分部工程的专业特点,因而。监理工作的重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存在不同之处。简要介绍了智能建筑的组成以及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状况,分析了监理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工作特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就是依靠高科技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空问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求,它充分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是方兴未艾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对建筑工程项目监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智能建筑简介

1.1 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充实的,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1)和现代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即A+3C技术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

1.2 智能建筑的组成智能建筑是指利用智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其必须具备智能的三大要素:办公自动化(OA)、通讯自动化(CA)和楼字控制自动化(BA),而综合布线则是连接各自动化系统,并使其功能的以充分发挥的“神经网络”,又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路”,也是智能建筑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而智能建筑又简称“3A”建筑)。

另外,在智能建筑中一般还设立保安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3 当前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的现状由上所述,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

因此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有所不同。传统建筑工程,由设计院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项目的招投标、承包商进行施工、进人工程保修阶段,而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部分一般是由一家有实力和智能系统集成经验的大型工程公司即系统集成商,完成从技术到施工设计,产品供货,安装调试、验收、直至交钥匙给业主的全方位服务。即智能化产品的提供、设计、施工、保修等常常是由同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来完成。

2 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工作的特点

我们知道,监理是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通过其专业化、标准化的监督管理,协助业主完成项目建设。同时对业主和承包商,它按照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公正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活动。“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八字准则是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守则,监理工程师通过对项目的“三控、二管、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的方式实现监理的目标。

在我国,自1996年以来,随着建筑业走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引入了监理制度,国家对必须进行监理的项目,也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监理这项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但就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而言,实际的监理过程也常常只局限于项目实施阶段的施工阶段。

2.1 监理的工作步骤智能建筑中的监理工作步骤与传统建筑项目监理基本一致,依次为:①监理单位在接受委托监理项目以后,首先要确定总监人选,成立项目监理机构?

在总监理工程师的具体领导下,组建项目的监理班子,并根据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制定监理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开展监理工作;②编制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制定专业监理实施细则;③根据监理细则,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④参与项目竣工验收,签署监理意见;⑤向业主提供监理档案资料。

2.2 智能建筑实施阶段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由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现状可以看出,项目监理工作内容及要求与传统建筑项目监理有其特点。

(1)系统设计方面。在智能建筑项目中,虽然一些有实力的设计院已经有了专门的智能化项目设计人员,但往往由于信息产品发展速度较快,设计人员的业务不能赶上厂商的推出速度,因此对智能化项目一般也要进行二次设计。监理工程师,既要熟悉不同厂商智能化产品的性能、配置,又要帮助业主选择最好的系统设计方案,维护业主的利益。

(2)招投标方面。检查智能化项目投标商提供的项目系统配置及设计方案图、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项目预算,以便于监理协助业主组织投标、开标、评标活动,向业主提出中标商建议。由于系统集成商提供的是从技术到施工设计,产品供货,安装调试、验收、直至交钥匙给业主的全方位服务,因此要求监理工程师更要投入较大精力做好项目系统配置、设计方案图、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预算审查等。另外,在智能化项目招标文件中,一般不设标底,每个投标商,根据所用产品的性能规格,配置不同的系统,满足招标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所以,向业主负责,协助选择一个性价比较为合理的项目集成系统,也是监理工程师应慎而为之的。

(3)助业主与中标商签订系统集成项目合同书。

(4)审查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提出修改建议,下达开工令。

(5)承包商提供的设备、材料的规格质量;监督其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提品、技术、设计、调试,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智能化系统的施工阶段,监理仍用“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工作方法,实现监理目标。

(6)与智能化系统验收。智能化系统验收,是对整个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功能和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是建立在建筑智能化的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控制自动化等各个组成子系统,分别调试成功后,演示相应的联动程序,并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的。监理工程师除参与上述调试的全过程外,重点还应审查承包商提供的竣工验收文件,包括竣工报告书、系统监控点数设定表、系统框图、各楼层信息点分布图、端节标号说明、系统测试报告等。

(7)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竣工验收后的保修期,业主不再委托监理,若委托监理合同另有约定,在系统保修期的监理工作以合同为准。

3 对智能建筑监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智能建筑的高科技特性,要求监理工程师在传统建筑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又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承担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从设计院、建筑公司等出来的电气设计或施工人员,他们对传统建筑的电气工程甚至其他相关专业工程比较熟悉,但对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涉足不深,而由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转来做智能建筑监理工程师的人,对建筑工程等专业不熟悉,也会影响与之的衔接、协调。因此监理市场呼唤既懂传统建筑,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

二是,监理单位应具备信息参数方面的检测仪器设备。目前的监理公司,无论从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良莠不齐,组成的监理公司,水平存在一定缺陷,如专用检测设备。而智能建筑恰恰需要高科技的检测仪器测量智能化系统参数。

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理档案资料。监理档案资料一直是监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国家于2001年5月颁布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对监理档案资料的种类、数量作了明确的规定,智能建筑监理应按照监理规范中的要求,编制、整理档案资料。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新发展和应用?

1 引言

智能建筑技术是指通过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它是集现代建筑、现代通信网络、现代控制网络、Internet/In-tranet和现代计算机于一体的技术。

2 智能建筑的概念和系统结构

智能建筑的内涵实质就是:在建筑构架中,根据系统工程原理,适应特定人群的需求,融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所建立的舒适、环保、节。能、高效、安全、信息有效传递并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环境。

3 几种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3.1网络技术

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庭设备开创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或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的主流形式。智能建筑要求网络具有足够大的带宽和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使得多媒体信息能够在用户浏览器平滑显示,Internet/Intranet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

信息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致使:①In-ternet/Intranet降低了人们和智能建筑内外部信息通信与信息发布、传播的成本;②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信息系统软硬件投资和性能提升与维修成本;③提高建筑内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物业管理层,制定管理方案和全局协同处理的工作能力;④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以及综合信息数据的访问;⑤能够增加通讯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与数据的交换能力,Internet/Intranet可通过防火墙实现无缝连接;⑥信息与控制系统集成可直接使用建筑物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互联与扩展很容易实现。

3.2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的迅速兴起是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主要部件是无线PC和个人计算机。无线局域网大致用以下几种传输技术,其费用取决于不同技术制造的无线PC卡: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Direct Se-quence)、跳频扩频技术FH(Frequency Hopping)、红外技术IR(Infrared)、传输、漫射传输等。无线局域网与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结合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其技术的发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①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在智能建筑内进行电子购物等电子商务机无线局域网的连接;

②无线信号转发器的应用:在智能建筑内可实现移动电话、传呼机信号转发的功能;

③无线会议电视及视像服务:在智能建筑内通过无线局域网提供活动地点的会议电视、视像信号的传输、交互和接入服务;

④服务系统的应用:在智能建筑内的餐饮、、远程医疗诊断、家庭教育、市民求助等服务的无线局域网的连接。

3.3双向电视传输技术

信号传输技术是宽带网传输技术的关键。实现3种信号(有线电视信号、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在同一传输介质中的无干扰传输是用双向传输方法。为了构成双向线路需要设置上行和下行线路。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技术的实现是用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上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计算机信号、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和电话语音信号,下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电视信号和数据信号。双向电视传输技术使智能建筑内的传统CATV网改造为可提供交互信息与数据传输的宽带高速网络,为未来智能建筑内实现电视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的综合传输模式提供预留网络接口。

双向电视传输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有:①数字或模拟电视点播;②交互式电子游戏;③提供宽带Internet/Intranet网络接入。

3.4家庭智能化技术

智能住宅的构想和构成来源于智能建筑。智能家庭网络是指信息家电和其它设备通过物理方式连接在一起,使之能相互通信,从而形成家庭式网络系统或家庭局域网。它的构建有利于信息家电的统一化、智能化管理。智能家庭网络技术把信息家电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能够方便地使用,提供更舒适、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化,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家庭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有:

①家庭安全预警系统:非法进入、发生火警、漏水、漏气、紧急呼救等自动报警;

②遥控家庭住处的电器: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电视等远程遥控;

③信息家电功能的升级:从厂家自动下载新的控制程序,实现信息家电功能的升级,实现远程家电故障诊断、维护;

④家电设备的网络控制:每个用户家电可以将自己的控制菜单公布到家庭网络上,从而可用TV、传真机、手持PC、可视电话和手机等实现对连入家庭网络的所有家电的控制。

3.5流动办公技术

流动办公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提供虚拟的办公环境,它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可视技术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综合结晶。应用移动办公技术可以使家庭或异地的办公人员如同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入办公室的办公流程,及时处理文件和阅读资料;参加单位召开的电视会议,参与发言和讨论;以及通过家庭智能化技术,利用可视电话和可视手机对办公室内的设备和家中的电器设备进行遥控。

流动办公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①多媒体电子邮件:通过E-mail智能传真和Netmeeting方式传发声音、图像、、音频信息和格式化文本;

②远程会议电视:通过B-ISDN或互联网络实现远程会议电视终端的接入;

③无线遥控:利用B-ISDN或Internet/Intranet网络实现利用可视电话或可视手机对办公室的设备或家用电器设备的远程遥控。

3.6控制网络技术

目前,控制网络技术正向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与网络互连方向发展。开放性控制网络具有标准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在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控制网络要满足开放性的要求就必须走网络互连的发展道路,因而从现场控制总线走向控制网络是一个必然趋势。控制网络通常是指以对生产过程对象控制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

控制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①改善智能建筑内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监控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泄漏报警系统等异构网络环境的控制与联动的结构。

②可以实现对智能建筑内设备、通信、管控的自动化远程监视和数据集。

③有利于与综合分布应用系统、集成系统交互,智能建筑内的所有设备和安全监控信息均可以进入各种计算机平台(如Windows98/2000、Ja)和桌面系统,以改进智能建筑内监控信息的利用,共享“群体环境”的综合数据集成。

④有利于对生活环境、状态和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检测、监视和控制。

3.7生物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系统将会引进生物智能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也将推动更多新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①生物技术与建材的融合,使建筑物更节能;②环境检测技术。希望将来生物智能芯片的感知能力更接近于人,生物技术将对有害物的处理发挥功效;③生物智能将把建筑智能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3.8智能卡技术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智能卡具有体积小、携带与使用方便、安全性与可靠性好等优势。目前,用智能卡系统进行智能建筑的出入口管理、停车场管理、巡逻签到管理、商业消费与电子钱包物资管理、物业管理等重要部门人员进出情况管理都可通过智能卡实现。智能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①出入口管理系统的应用:出入口管理应用IC卡管理,对人员出入口通道、公寓总门的信息记录及电梯等实现出入口安全管理;

②巡逻签到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智能卡记录保安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地巡视,每个巡更点设有锁匙的按钮,巡更人员到达巡更点按下电钮,插入智能卡后,该系统自动记录、打印、存档,实现巡逻安全管理;

③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应用:智能建筑内所有车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驾驶员持有一张编号、加密码的智能IC卡为门钥匙,合法插卡就通过,否则拒绝。

智能卡系统能够实现中文语言自动停车引导,自动收费,灯光引导出场,并自动生成档案文件,打印、显示;

④物业收费与管理系统的应用:该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最先进入智能网络系统,实现水、电、气抄表自动化和实现各种费用结算的自动化,并提供电话查询、转帐及催款等一系列管理;

⑤人事考勤管理系统的应用:使用智能卡建立人员人事档案资料,记录人员考勤情况。

3.9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指基于网络化的视像传输、交互和提供多媒体视像服务的技术。目前,在智能建筑内的数字点播和会议电视,均是用可视化技术向建筑物内的网络桌面系统提供视像的传输、交互和服务的功能。可视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有:

①数字点播:向智能建筑内的网络桌面系统提供诸如**、电视、远程教育和游戏等视像服务;

②会议电视:向智能建筑内的网络桌面系统提供点对点或网络形式的交互式多媒体影像的传输服务。

3.10数据卫星通信技术

直播卫星系统通信技术建立了一个以小型数据卫星站(VSAT)技术为主体,应用多路复接的卫星高速信道(IDR/MUX)帧中断交换技术为,可以传输数据、图像、语言等内容的网络。由于DBS传输速率快,传输可靠安全、频带宽、容量大、信道误码率低、覆盖范围广,能实现高质量的宽频带通信,适用于移动通信,因而在无线接入中得到运用,其应用得到发展。同时可综合应用卫星多波束覆盖、星载处理技术、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软件技术。

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①提供Internet/Intranet网络接入;②提供与B-ISDN网络的互联;③提供专业LAN网络的接入;④实现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组合;⑤实现远程多点电视会议;⑥实现远程医疗诊断和远程教育。

4 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人类21世纪现代化目标。智能建筑已成为世界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将肯定建立在网络之上,并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和多维信息处理能力。在技术上,发展的重点将是虚拟技术、协同工作、可视化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应用上,必须密切结合应用需求,强调综合集成。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什么是智能建筑呀

一、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一)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化地实现对能源的节约,从节能、节地等方面减少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消耗。绿色建筑技术是针对绿色建筑所形成的一系列建筑理论方法。传统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排放和生成大量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和破坏。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能够在保证建筑整体居住和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并且达到的高效利用。目前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了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和节地技术。所谓节能技术,就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建造的鸟巢等工程建筑,就充分利用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地热为空调系统提供运行能源,达到建筑内部的制冷和制热目的,有效地降低了工程对常规能源的消耗。节水技术也是目前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传统建筑中水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并伴有大量废水和污水的生成。

绿色建筑技术着眼于对水的保护和利用,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水循环利用技术,达到节水效果。例如,通过污水和废水回收技术,将建筑内部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集中收集,经过转化处理生成中水,用于城市保洁、厕所冲洗和城市绿化等。同时,借助雨水回收技术,将屋顶雨水集中收集,以提升水的利用率。节地技术,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的土地稀缺问题,节地技术就是在满足容积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单位土地的使用效率。例如对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对建筑侧面和屋顶二次设计和开发等,以最大化地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

(二)绿色智能建筑技术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主要以优化建筑居住和使用环境、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智能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是在智能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研究领域。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既要绿色环保,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建筑的智能化。目前,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了温度调控技术、自动通风技术和绿色照明技术等。温度调控技术,是指借助智能化设备,对建筑内部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使室内保持舒适温度,减少对空调等设备的应用。

温度调控技术主要将门窗作为操作单位,根据设备设定,根据时间、气候、维度等具体参数对窗帘、天窗等遮阳设备进行调节,以选择特定时间内最为合适的日照时间和角度,确保最佳的室内温度。自动通风技术,是在保证建筑内部合理通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空调、气扇等能耗设备的应用。对于建筑而言,室内空间的通风效果非常重要。在传统建筑中,为了保持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往往需要借助大型中央空调设备来完成通风换气,这也导致建筑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自动通风技术上强调的是建筑的自我调节和自然调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通风问题,利用科学的环境设备来确保室内空气的有效流动。

同时,通过低能耗的冷冻冷却水循环系统,控制建筑内外的气流循环,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干净。绿色照明技术,也是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照明技术不但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还会造成光污染等严重问题。绿色照明技术在依托科学的建筑光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调光控制模块、智能探测模块和感应模块实现照明的自动化调节,降低能源消耗,并保证充足的建筑照明效果。例如,在室内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会自动关闭照明设备,节约能源消耗。而探测模块通过感受室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还会自动关闭和开启不同区域的照明设备。此外,随着室内光线的加强和减弱,调光控制模块还会对应地调整照明设备的亮度效果,防止大量能源的无端浪费。

二、绿色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普及

(一)绿色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智能建筑基于节能、绿色、环保和智能等特点无疑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未来,绿色智能建筑将向着集成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方向进一步完善,为此绿色智能建筑业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改良相关技术,在建筑设计和技术运用方面从单一方向转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以打造更为自然、绿色和节能的建筑群组,解决城市能源消耗问题的同时,给居民带来更为舒适的居住体验。

同时,绿色智能建筑将继续朝着高效化的方向进行创新,对现有的相关技术进行改良,创造更多全新的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解决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目前,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和运用,绿色智能建筑也将会整合清洁能源技术,为建筑内部提供清洁、干净的绿色能源,保证建筑的独立、零消耗运转。

(二)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绿色智能建筑的推选和推广,提升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借助现代的信息媒介进行宣传,使居民了解绿色智能建筑的优点及理念,为绿色智能建筑的推行奠定可靠基础。其次,需要加强对建筑能耗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对于超出能耗标准的新建建筑予以警告和处罚,提升建筑业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对于能耗较低、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要予以大力宣传和一定的政策奖励,推进绿色智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国家需要加大对绿色智能建筑的研发投入,在专业院校内开设专门课程,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丰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绿色智能建筑领域的发展注入更为可靠动力。

绿色智能建筑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绿色智能建筑能够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并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影响,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绿色智能建筑的关注和重视,加强绿色智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为居民带来更为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落实。

以上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新发展和应用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新发展和应用”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中达咨询行业栏目。“一点建设通,中标很轻松”。查询建筑企业信息,请登陆中达咨询、建设通或关注中达咨询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未来建筑的智慧程度会发展成什么样?

智能建筑可视化系统以基于数字孪生的三维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理念为目标,通过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示园区各类建筑及设备的空间分布、运行状况和统计数据,实现对园区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展示和管理网页链接

园区环境可视化

直观展示园区周边的建筑、道路、桥梁分布等信息,标志性的楼宇、道路及桥梁在系统中用悬浮信息牌标注。在三维场景中展示园区的外观、室内、结构及区域信息,实现园区全场景三维仿真可视浏览。

楼控管理可视化

基于三维场景,展示供配电、给排水、照明、电梯、冷热源等设备的空间分布及运行工况,支持查看园区能耗、设备运营等统计数据。当设备出现告警时,支持定位到告警设备并查看详细信息,并支持远程控制设备开关。

电梯管理可视化

在三维场景中,将建筑透明,动态直观展示电梯轿厢在建筑中的空间实时位置和运行过程。并支持通过轿厢内的监控查看电梯运行的实时状态。当电梯发生故障时,可以在三维场景中利用高亮、闪烁、明显颜色等方式显示发生故障的电梯,提醒用户及时处理故障。

安防管理可视化

集成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停车管理等安防子系统,在三维场景下查看摄像头、门禁、巡更点等各类安防设备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态。并能够通过这些设备获取外部信息,包括调取监控摄像头的实时画面,了解园区实时情况;远程查看门禁的人员出入记录,并支持远程开关门等等。

消防管理可视化

在仿真环境中展示消防相关设备或区域的空间分布信息、运行状态信息和告警统计数据;支持展示各类消防设备的数量及占比;当设备发生告警时,系统会用明显颜色显示该设备模型,并弹框展示详细告警详情。

停车管理可视化

直观方便地查看整体停车位分布,空车位和已占车位用不同颜色区分,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停车场的车位信息。支持集成监控系统,实现停车场虚实结合的查看,并且当有紧急事务发生时可处理事务。同时利用统计图表方式显示车位占比用数据。

业务应用可视化

专注于管理高度复杂的行业,将智慧园区的标准功能与业务场景整合,打造智能楼宇、智慧场馆、智慧电力、智慧监所、智慧工厂、智慧仓储、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可视化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上的可视化转型。

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

从开发极客的角度讲一下。

未来建筑一定是智慧的、能思考的,这不再是幻想。通过物联网技术接收传感器大数据,人们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了解更多的楼宇管理信息,这不是死的,信息是决策的支撑,让人们更加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ThingJS的3D建筑项目,就是建筑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的结合,以三维可视化大屏应用角度呈现。

3D演示-智慧园区及建筑可视化?

智慧建筑的3D可视化,使用户更加身临其境了解建筑与环境。

表达建筑的全景,所显示的图像就算是在手机设备上,也能够从多个视角交互来查看,意味着无限扩大了显示界面。

3D场景看起来更加直观,并且接入实时数据源,可以结合现实场景生成数据可视化图表,并加入查询、分析功能,实现全方位的远程管理建筑楼宇。

加入手势、体感等虚拟现实交互,多人共享同一场景进行交互协作,在线查看iframe链接演示。

如今3D可视化技术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ThingJS可视化组件让中小企业轻松开发3D项目,只需要前端开发交互,轻量化技术普及化了。

未来建筑一定是智慧的,这离不开大数据,可视化是智慧建筑的“最后一公里”,轻量化技术实现不难!

技术发展政策不能束之高阁,政策只有被业界广大科技群众理解与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谨是笔者个人在撰稿过程之后的不完全成熟的深层思考点滴,抛砖引玉,以期广大业界同仁关注献策,共同探讨新世纪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大计。

一、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二、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业产品。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全国统一、统一协调、统一对策,而不是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各自为政”。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极快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先进性,更需要有深思熟虑的严谨准确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的正确指导行为是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不准确的指导行为就会导致紊乱、滞后、误解、甚至失误。

3.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当前,不把智能化建筑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就要“贻误时机”。

4.技术协调理顺是智能化建筑建设全过程中技术发展质量保证的瓶颈。不仅是智能化各个专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物管之间的全程协调(包括技术资质管理统一协调)。要从体制结构上着手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山头”与“门户之见”。当前智能化系统的真正技术监理还是个空白。

5.智能化建筑属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当前突出存在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严重分离。由于建筑的智能化大大增加了传统工程设计工作的难度及劳动量,而设计费一直未变,不符合按劳付酬原则,直接影响人的极积性与技术发展。

6.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政策尚未具体地与单位体制改革相协调、相结合;尚未充分体现出技术政策激励机制。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还未有机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还未深入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关键是,尚未真正意识到智能化建筑产业是21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l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所以,国内人为地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准确的。况且两者技术都还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之中。

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

四、国际上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1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五、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选择考虑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专业职能部门,理应由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工作,规范智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智能化建筑建设工程质量。从我国国情出发,应本着“功能实用、经济适用”的技术选择原则,制定技术规范标准、扶持国产化、推进产业化,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总体水平。为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建立起有稳定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智能建筑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开发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推广建造智能型绿色生态建筑(含住宅小区)。

智能化建筑技术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部门,理应全面同步发展与推广。但是,谨对于建设部来说,应该需要重点抓住发展和推广的是楼宇设备自动化(BA)技术。因为,一方面BA技术是与建筑物本身紧密相关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首要基本技术,另一方面BA技术不属于其他专业职能部门(如信息产业部、公安、广电、环保、电力等)的业务管辖范围。因此,建设部理应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承担开发和推广BA技术的重任,BA技术产业化不可以放任自流。因为BA系统产品设备又是智能建筑必不可缺的基础配备,市场需求潜力极大。目前又均为国外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市场。因此,国产化产业化的前景极为深远。

由于我国人口最多,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世界排名属倒数,根据“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要达到57亿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住宅小区建设潜在需求量极大。21世纪的住宅产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必定地十分普及,因此智能化住宅小区产业化前景看好。要建立起智能化住宅部品、质量保障、性能认定等体系,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六、与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为了确保智能化建筑建设整体工程质量,保障投资效益,减少浪费损失,提高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激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技术政策首先必须符合适应我国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向;

(2)“十五”应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调整优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智能化建筑就是传统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形式;

(3)统一抓好智能化建筑领域各类资质管理改革,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市场封锁与分割,推进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质协调管理。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减少行政设定企业资质审批作法,逐步同WTO市场接轨,用个人资格替代单位资质;

(4)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技术监理制度,填补空白,以保障智能化工程质量。智能化系统技术监理工程师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上岗;

(5)智能化建筑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建设法人(业主)必须在立项报告(方案说明、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等)中,说明拟建项目中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拟达到的功能要求及标准、投资及措施;

(6)建设智能化建筑是一项投资巨额的系统工程。为了减少决策或抉择的失误,必须把技术咨询列入工程必须要有的法定规范程序,贯彻于工程过程始终;

(7)建筑的智能化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之相适应。建筑设计必须要与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建筑环境平台必须能足够支撑建筑的智能化。兴建智能化建筑必须要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集成,紧密协同、整体规划、细致管理、精心实施;

(8)智能化建筑的总体规划必须着重考虑到要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以便全面规划、分期实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能满足未来发展;

(9)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综合统筹设计。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全过程,不只是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出发来考虑,而必须以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四个方面出发综合(集成)来考虑;

(10)智能建筑的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素质必须经过系统的全面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上岗,才能确保建筑智能化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获取经济效益;

(11)传统工程设计单位的专业技术结构构成,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创新系统的需要。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充实智能化高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12)根据传统惯例,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就是该建筑项目的主建筑师。因而作为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主持人的建筑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领衔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的工作责任;

(13)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系列化能相配套的有关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物管等等规范规定,使得我国智能建筑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环节到全程均有章可循,形成体系;

(14)必须严格智能建筑工程审查和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已竣工实践证明是质量优秀、功能合理、运行良好、效益突出的智能建筑工程,才应当作为样板示范工程给予鼓励。不宜事先预封“样板示范”;

(15)按照“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的方针,要大力加强对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深入分析了解,要组织力量投入;

(16)由于新兴的智能建筑领域技术发展太快,技术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国际先进的技术,目前暂不宜强制规定定位在某唯一种技术或协议标准上,而宜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导向、业界公认”的策略;

(17)要有政策扶持。大力鼓励国产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及系统,要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18)工程设计单位实行真正企业化。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准,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企业制度与机制改革为手段,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

(19)立即调整智能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将“智能化系统设计”单独立项收费,落实“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原则;

(20)全国统一成立“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协(学)会”,发挥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归口协调的作用。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学)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律,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结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的自治组织。而不可将行业协(学)会办成为“第二”。

由于篇幅关系以上内容未展开论述,只能点到为止。

七、结束语

在新世纪之初,切实正确地制定“十五”编制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对于中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战略全局极其重要。要充分广泛征求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要搞“五湖四海”集思广益。正如建设部部长近年曾指出的:“建设中的很多失误是不听专家的意见造成的”。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